|
楼主 |
发表于 2015-1-30 15: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ml 发表于 2015-1-30 13:22% ?! }5 c4 s6 w: O2 w" \4 Q, {
仔细看一下你重新发的表。与主题帖的表不太相同了。' g' \7 g c/ W8 N4 p7 w" Z
新表中的“时长”都不再是单件时长了。这是单件时长 ...
0 {2 V, a. v* Z$ j( g9 l仔细看一下你重新发的表。与主题帖的表不太相同了。; d+ H# M! Q7 p
新表中的“时长”都不再是单件时长了。(我是在模拟做一个项目—设计生产带插头电源线的流水拉。真正的工序见图1,1根电源线有3个芯线(火线、零线、接地线),所有工序1(剥护套)只剥1根护套即可,而工序2(剥绝缘)要剥3个芯线,同理工序3(端子压接)、工序4(插销压接)都要各压3个,工序6(内胆注塑)、工序(外壳注塑)中的一幅注塑模具最大可以开6个型腔(厂能最大化),工序10可以一性检验5根成品。)这是单件时长是平衡的基础。在你使用的“瓶颈工序法”中。还直接决定了流水线节拍。设备数或工位数则是平衡编组的结果(同时满足由工序总时间比节拍算出的最少设备数)。你表中的“单设备/单人时长”和“2台设备/2人平衡”很难理解。(关于“单设备/单人时长”:一个工序配置一台设备和一个操作工完成此工序的时间。“2台设备/2人平衡”:一个工序配置二台设备和二个操作工完成此工序的时间)
; o8 c2 J6 u( K8 A9 x! `如果这是你的平衡结果,请说明数据来源与处理依据(上面已说明来源与依据了)。针对你的思路说,可能会简单一些。
9 p" ?+ }! G+ Q另外,这张表说明你7、8年前看的书是比较新潮的。我大约在30年前看过类似的书和这表反映的观点有些不同
4 x" \+ k- o1 Y因此,我在“板凳”(是“帮助”吧?)希望提供你的教材(现改为观点)和与表相关的其他资料。“资料”最主要的是工艺路径(见图2),没有路径,无法决定工序分解与合并,也无法进行工位编组,“工序同期化”也就无法实现(与流水线负荷、空闲时间相关的都无法计算)。这样是无法处理和解释“平衡”的。我也就只能先听你说你是怎么考虑的了。
% j- K8 ^! b0 d; h$ a& E
# ]) k3 E, [. Z# m8 d* v M
* N Y9 y( y; I, p: A- v( w8 \
5 a& W, o- i1 y; r3 T( |+ }6 Z0 _; T) ?$ y
4 Y/ u7 g3 k6 c(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