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378|回复: 0

数据解读:科研人员都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8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数据解读:科研人员都去哪儿了?
/ S  e7 X* f- V) [6 n  作者:刘之远,系华中科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  @( W9 R, O. i& f
  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问题近来引起了国外科学界的关注。《自然》杂志曾对全球2300位读者进行调查,并与专家进行了交流,试图弄清楚科学人才流动的深层趋势,他们到底为什么流动,流动趋势会发生什么变化。2012年底,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一份涉及4个领域(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材料学)内16个国家17000位研究者的迁移调查报告(GlobSci)。那么,科研人员到底去哪儿了?/ T! D9 Q% p0 C8 U- H
  影响科研人员国际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对科研环境的追求,组织的忠诚,对待遇的要求等等。对个体而言,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对其流动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当本国的科研人员都流向他国却无法对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产生吸引力时,就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和科研文化正如一个国家科研发展的“一体两翼”,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制度与文化相得益彰,制度可以为文化起到正向激励的功能;而在一种消极的文化形态之中,如果仍能得到的制度的庇护和保障,这种文化就被制度所强化,制度也会陷入消极文化的囹圄之中。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是个现象,更是个问题。流动的受益方(西方传统科研列强)尚能组织大规模社会调查来探索此问题,而我们作为科研后发国家却只顾“招贤纳士”,引进了人才却不见得能用好人才。如此,“后发优势”迟早会被“后发劣势”所取代,制度的红利也会日益衰减。
& M9 G0 S$ G  g* V9 Z  结合OECD2013年的报告,简要列举科研人员国际流动的事实。(注:统计样本均为有至少两次科研发表的科技人员;部分数据为OECD原始数据,部分数据经计算得出)
" D% ~# X4 L! E  [  (一)科研人员流动基本概况
6 _3 {9 p, [6 R
  OECD统计了1996-2011年间至少有两部发表的科研人员的流动情况,将这些科研人员分大致为三类:Stayers(不流动),Returnees(回流)和New inflows(新流入)。从图中可以得到几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P3 j# Z; s7 L" [+ e7 g; K" ?
  1、中国香港的回流人员比重第一(11.8%);而中国大陆倒数第一(2%)。- C( U! ]$ J; Q# m
  2、中国香港的不流动人员比重倒数第二(81.8%),仅高于瑞士(80.7%);而中国大陆第一(96.8%);除南非之外,所有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的不流动人员比重均为世界前五(包括中国台湾省)。# k$ o, G, B! M4 a5 {
  3、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新流入人员占其总科研人员的比重均为倒数第一(1.2%);除南非之外,所有金砖国家的新流入比重均为倒数后五名。! l3 \, h; A' x8 K
  (二)科研人员净流动次数4 U6 `2 m  C8 K
  1、从1996-2011年科研人员净流动数角度看,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和瑞士居于所有国家前列。
& U- e8 J* y' t5 ]3 Q  2、在双向流动次数(某国科研人员流入量+科研人员流出量)总计超过2000的国家中,美国流动科研人员最多,达到84028人次。其中来自英国的科研人员最多(12739人),其次为加拿大(10932人)和德国(8042人)。
' P! ~( D2 ~4 o* z: k8 O# p7 V  3、中国和印度流入美国的科研人员总数仅次于英加德,分别为7978人和6550人。在与中国间科研人员流动超过2000人次的国家和地区中间,美国流入中国的科研人员最多,为8537人;其次是中国香港为2965人,日本紧随其后(2418人)。以上为本人结合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O+ n3 N# o$ C/ [" l& Y1 S8 f" T  (三)国家间科研人员流动
/ ]  A5 ?' F+ r- @1 L* K$ \
  图中给出了1996-2011年间,流动次数大于2000的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情况。OECD考虑了一下几个指标:某国科研人员净流出数(x)、某国科研人员净流入数(y)、双向流动总数(x+y)、净流量差额的绝对值(|x-y)|、净流动比[ |x- y|/(x+ y) ]。
. y* h( @! E) _: Y* w4 v# g  1、从国家间科研人员流动总量来看,有13组国家的科研人员流动总量超过了5000次。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科研人员流动达到了23062次,远高于其他国家间的人员流动。
- s5 e4 g5 w$ \+ w8 P& Q4 Z( ?  2、在这13组国家之中,11组与美国相关。可见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学术研究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国家。
. s6 x1 E- x& S  3、中美间科研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过去16年中,两国间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共计16515人次。
3 o6 ~& S/ e8 O# g; ?  (四)国家间科技人员净流失
* }: k- {. K( q3 q
  1、从国家间的科技人员净流失统计图可以看出,印度对美国的科研人才流失最为严重,净流失(流出量-流入量)3185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印度仍未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人才外流的现象。
4 F9 k& m7 g4 k! w: L6 H, j# B8 y, D  2、主要发达国家对美国的科研人员流动值均为负值,可见美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术和人才政策较为开放,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流动。而事实证明,科技强国往往有着较高和较频繁的人员流动。& z4 J. Q, U9 {0 e5 u7 f7 Y$ D
  3、美国对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流动为负值,分别为-1827和-1860。这和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息息相关。美国近年来在东亚地区加大投资,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同时派出各领域专家到该地区从事科研和生产活动。韩国一直是东亚经济发展强劲的一支力量,与美国之间开展广泛博弈,是美国在亚洲不可小觑的新兴经济体。
" z& A8 b) I$ L  U/ v9 c6 K8 x
3 }; ]. s; _+ \; ]  {! e4 V1 R5 [  r  h! h; N1 l  w: K
, i3 _% c) T7 y& J2 y) C: J* G

0 T- D2 E( R5 T3 F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3 10: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