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安全手册】“交通、防护、消防、用电、设备、救护”六部曲 8 |; Z6 J% O: C# U# ]% ~; }
第一部分:交通安全 一、交通事故伤亡数字触目惊心" K. F6 t/ m+ i/ c4 S
中国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居高不下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0270起,造成4,1933人死亡、22,18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1亿元。
7 Y5 e/ D/ y$ ]( {* f! l. h 交通事故伤亡数字触目惊心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余万人,其中我国占了约1/5,即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死亡绝对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 B0 k3 q/ X6 I; C8 W8 F/ I 世界上每年120万人死于摩托车交通事故人民网8月31日讯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报道,摩托车数量的增多和驾驶人员及行人的不谨慎使这种交通工具变成为对生命的一种威胁。世界上每年有120万人因摩托车交通事故而丧生。: T5 d$ U/ C5 g, X; d& [6 f2 A9 A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1年上升120余倍人民网?天津视窗10月3日电:1951年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852人,2002年则达到10.9万余人。
3 p& o; d1 S& s& n二、预防交通事故须知2 F7 I h* x# D# `
速度快,十个事故九个快,所以上下班路上行车走路不要一味图快!!1 Y+ g2 @/ L# z6 B. u
红绿灯下,十字路口红绿灯下是事故高发地点,所以在红绿灯下,自己不要闯红灯,同时还要注意闯红灯的车辆!!8 v0 h% _1 k# F
天气不好情形,包括天冷、雾天、雨天和地上有雨水和结冰的场合。这些时候不要急刹车、急拐弯,行车速度不能图快!!
2 v8 W/ U& I& R6 f 路口,路过所有大小路口,骑车必须减速,防止有人或车辆窜出!!" }* z3 b' ?/ [5 B& c
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行人不要到危险的机动车道上行驶!!
$ ~9 h Q+ x. S# y8 y6 i/ E% ^ 机动车辆,见到机动车辆一定要避让,不要和机动车辆抢道抢行!!
2 Q2 z2 l7 ^- f; N8 C 反道行驶,行人车辆要右行,不要反道行驶!!/ y: V! X) S$ s& D; S E* o
酒后骑车驾车,酒后不要骑车驾车!!
- x0 Q1 `$ G6 N" J4 g) A 过马路和过路口,要注意一停二看三通过!!
2 F. g: r0 c! }3 b2 J 三、正视事故高发的症结所在: d* u: V3 }# g
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似乎是种种偶然因素的巧合。但任何一起交通事故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蕴藏着规律性的原因。从“人、车、路”这三大交通安全要素来分析,我国交通事故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 c) c9 D2 Y5 _ 首先是行人、骑车人和乘车人等属于交通弱者的死亡率较高。在许多交通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机动车驾驶员与这些交通弱者之比是3:1;而我国恰恰相反,这一比例为1:3,就是说有75%以上的死亡人数为交通弱者。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行人和骑车人众多,在交通事故中,车辆对这些交通弱者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而国外的交通事故多发生在机动车之间。' C4 X2 `5 [" e) {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死亡人数/伤亡总人数)也比较高,约30%左右,而英、美、日等国家只有1%左右。除了我国交通弱者较多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条件所限,我国交通事故救护力量还比较薄弱,尚未建立起交通事故急救系统。在日本所有的交通事故中,95%以上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治疗,因此其交通事故致死率极低。
: v& U* D; {3 P$ J# N% q' c: f 此外,我国机动车构成和道路环境也存在着许多特定因素。我国机动车车种构成极其复杂,交通安全性能较差的摩托车、拖拉机及农用车等占机动车总量的近三分之二,而发达国家只占五分之一。加上市场秩序混乱,车辆使用者超速、超载现象十分普遍,这又给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带来很大威胁。
; F! B) r: S% Z2 T/ T0 C% a四、怎样预防青壮年交通事故致残" G# U S: i4 g% {
青壮年生命力旺盛,感知敏锐,反应快,应变能力强,交通安全知识丰富,熟悉交通规则,但是好胜心强,不甘示弱,在汽车临近时横穿马路或在马路上并排行走,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在乎,或不顾一切紧挨车子或吊在车上随车前进等都易造成交通致残或死亡,青壮年提或背较多且重的东西时以及酒醉后在公路上行走或骑自行车时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对青壮年行人要留心观察,要冷静、耐心,根据其身高、衣着、行动速度、神态、姿势、表情、负担、距离等各方面情况,认真观察其动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8 h5 Z2 w. Z6 `9 Y8 R
) w) f8 P; T; Y8 o$ S! b. M第二部分:手部防护 一、触目惊心的断指数量
9 V+ h% @' @* G 从2003年7月开始,广东商学院教授谢泽宪、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巧燕与曾飞扬一起,开展一项工伤课题调查。他们对珠三角地区38家医院、1家职业病防治医院的582位工伤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涵盖的地区包括顺德、中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
% N5 F8 z) s N, a# P! W 数据显示,71.8%的企业发生过很多工伤,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工伤者分别占工伤者总数的70.2%、15.4%和10%,城市户籍职工受工伤的只占4.3%,其中大城市的工伤者只占1.6%。
6 ~6 x) V0 r( J# q0 a$ K 绝大多数工伤者是青年人,平均年龄26岁,31岁以下的占81.6%,17岁以下占4.5%。接近六成的工伤者未婚(55.8%)。* F1 O" ]( p# e0 S* ]% i6 d
发生工伤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机器轧伤和割伤,占75.8%。受伤部位最多的是手指。被调查的工伤者总共有401人手指受伤,占受伤者总数的69%,受伤手指765个。7 F: r+ G5 a" I6 }) a
在现单位工作1年内发生工伤的占调查总数的75.1%,其中,新上岗发生工伤的占14.8%,上岗几个月之内发生工伤的占31.1%,上岗1年左右发生工伤的占29.2%。
- `6 o: l& E! Y5 X1 @ 二、知晓手部受伤的原因图例,杜绝手部伤害* n% O5 j5 u! z7 N2 T r0 C
手的价值无以伦比。从来没有什么比手更有效更灵活的发明。因此,学会上下班如何保护双手,非常重要。夹伤和压伤的危险无处不在,头脑中要时刻想着手的安全。开始作业前,请先自问: “为保护我的双手,我该怎么做?”
+ i% j! k# S' f O 三、了解危险区域,杜绝手部伤害9 q+ k/ R1 ?3 H+ U; i' n
被旋转设备夹住;
; Y! g4 [: O2 ~2 h/ i 带电的系统--没有执行上锁程序;' m) O; V! Q+ n9 {2 R
被物体撞到或撞到物体上;4 x" z( A$ R+ {9 J6 i0 a
被夹持点夹住;5 w, A( U4 ?9 E8 S
不当使用电动工具;7 `3 Z! w6 N0 U9 w& x) r2 k- w
接触到热的物体或材料;
. h, X s/ r/ Z! n* b- V8 C! t 接触到腐蚀性材料;
. u: p6 P9 \! T/ a0 [6 f& q9 V3 e 被尖利的物体碰到或撞击;: I% J. j2 q3 l
不良的卫生习惯;- f- K# T7 q% R m, H2 [4 ]/ I
重复的机械动作/ 设备设计不合理;
4 C; }! f! L1 E- D, ^2 I% G 手或身体的位置不当
0 U) s7 I% @6 S& a 四、手部保护10原则
: w, I2 s& q0 z% V' M0 u2 R 不要把手放在可能夹到或压到的地方。处理材料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是否有毛刺、飞边,材料表面是否粗糙、光滑。7 C8 F$ n h6 _3 F
时刻想到手的生理结构
/ v9 A; k0 S3 o1 Q: _5 I7 P8 a 选用合适的手动工具,并正确使用
9 s0 \% x# F3 q1 H7 ? U- l 除非在工作程序中有特别注明, 所有作业都要戴合适的手套。而旋转设备周围作业时则禁止戴手套
6 H% {6 Y7 o; z- k& `4 G" w 作业前摘掉所有可能影响安全的首饰1 \! `" A- E1 Y/ J, x
开始作业前确认机器是否有安全防护装置
* g1 n. P; Q7 ?0 n8 u 没有上锁/ 挂标签之前,禁止进行机器的修理、上油或调试。* F0 }8 K7 |+ e d$ a" z
用抹布或刷子擦拭,不要用手指或手
0 n6 ?4 U! X. V4 A3 F9 j 了解危险区域
/ V: p+ u' {9 }- h 保持手的清洁,不要忽视任何可能的伤害。了解皮炎的症状或其它皮肤病,必要时立即就医。/ N4 c" I, \& }! @ @% p2 n+ ^) v
/ {% a5 S2 ]+ }# {# N/ e第三部分:消防安全 一、消防安全常识
" w+ c: z" h4 k0 B8 u$ E0 K! _ 切莫乱扔烟头和火种。
8 ~1 m$ d3 h/ p+ Z; I; ?# `4 k 室内装修装饰不宜采用易燃可燃材料。
$ n+ l+ i7 c+ s; N; t2 o+ F 消火栓关系公共安全,切勿损坏、圈占或埋压。
' w# h- o2 v/ d2 @% B 爱护消防器材,掌握常用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 `7 s4 J+ R; d: ~6 f1 k 切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B; H0 v" U" J% \5 W
进入公共场所要注意观察消防标志,记住疏散方向。
; b* W. u: @- `: g6 U6 O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疏散通道畅通。3 ~, Y1 H1 c6 I
任何人发现危及公共消防安全的行为,都可向公安消防部门或值勤公安人员举报。
0 `# J3 Y: r2 f6 z! o5 y5 R 生活用火要特别小心,火源附近不要放置可燃、易燃物品。( R' h0 v( P6 c# _5 Y
发现煤气泄漏,速关阀门,打开门窗,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 S/ V4 B: ?# Y- u; {+ ~: \ 电器线路破旧老化要及时修理更换。
% i. U$ M: y7 i {2 h; G0 @ 电路保险丝(片)熔断,切勿用铜线铁线代替。
( g7 z1 q7 r; C1 J" P% C/ O. N6 m 不能超负荷用电。8 i) }: ? \1 B9 O: h
发现火灾速打报警电话 l19,消防队救火不收费。" Q+ p3 e6 |+ m; E( i9 r: Q
了解火场情况的人,应及时将火场内被围人员及易燃易爆物品情况告诉消防人员。
1 K3 m* i" V& S3 M$ v/ r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 K+ ?8 G+ j+ a, Y 必须穿过浓烟逃生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9 C$ u! F- [8 D& C/ v9 v# T+ L) U
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6 O1 [$ V# u* ~ o' I
大火封门无法逃生时,可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缝、泼水降温,呼救待援。
6 K9 g" y, o! D; s2 [, i0 U% ? 二、逃生自救常识! Z% O5 i4 v6 F) m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f% c3 r1 U: H; C
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9 Y) x6 {% o9 `4 {: }
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A' V+ t6 t" k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5 X: Z; Y: O9 [) N0 i& A5 T+ x
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e8 i: a% d+ C: a6 Z" r
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U y2 q i% h, M) H( j
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
7 ^; O9 ^: } j4 Y 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J& y) ?# C! q6 g; P' _9 a7 D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栓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 r$ c: A) V0 s
三、防火常识
$ Q9 T) ] U9 h# @ 教育孩子不玩火,不玩弄电气设备。) }! ~. E& l4 u
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
- \' n$ @" a5 I 不乱接乱拉电线,电路熔断器切勿用铜、铁丝代替。
+ Z: Z% g/ }$ O 家中不可存放超过 0.5公升的汽油、酒精、天那水等易燃易爆物品。
V7 v( ?9 z! ^' ^$ P) M8 A9 a0 t 明火照明时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9 i; `2 [7 U- t0 h, \
离家或睡觉前要检查用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明火是否熄灭。
5 c+ j9 t) H9 d G1 g* I5 @' S& G+ z 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0 C6 H8 a3 i2 ]$ V 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源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并迅速通知专业维修部门来处理。
7 f! l8 P# l' m 不能随意倾倒液化气残液。
' u- `$ `8 Y3 E 四、灭火常识7 E& m6 i0 c" G: @+ v
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 J- U/ K% l+ t4 w 燃气罐着火,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l9 p1 Y4 T7 F. \+ l* M: n
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4 S; D- _4 H0 L7 u% A1 j7 i 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D& u& A0 ^- _
五、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7 z* s" v" ]4 ^4 O0 `8 w6 ]5 ^ 使用前,先把灭火器摇动数次,使瓶内干粉松散;
+ @. p, P+ |3 b( [# Z h 拔下保险销,对准火焰根部压下压把喷射;
2 I3 n/ d$ A6 j+ g+ B4 H8 ^ 在灭火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得横卧或颠倒使用;灭5 l2 z6 w2 X/ T9 x
火后防止复燃。
7 I$ D* P S2 ~% u
; g2 T* j, @& L9 l7 L第四部分:用电安全 一、触电是怎么回事6 D2 c) a& T$ z5 n9 V
当人体接触到带电体,有电流通过人体时,轻则有针刺、麻木、剧痛等感觉,重则发生痉挛: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心跳停止、死亡。这就是触电事故。2 i9 g8 D. D2 {- f S1 M
二、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
: V: ?% T' _2 q) v# t* C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 k( z( }3 R y" Y4 b' `
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y$ \5 _( A, }" D# Y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 ^- z9 [ ~- F+ i9 O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 j. ^5 ?: J3 C# W1 ?# F% p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M8 S$ M, d$ ^: n+ K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
- \0 d2 L a/ F. \. k% f# C 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 |- p3 D% q, A8 i3 r3 J
三、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 V9 S0 i5 K+ z$ F+ i" G 除持证的电气专业人员外,其余人一律不得随意乱动或私自修理部门内的电气设备和设施。
* `: L9 L$ b- P/ Y 电气设备不得带故障运行;任何电气设备在未验明无电之前,一律认为有电,不要盲目接触。+ X9 W, @( w- `
电气设备必须有保护性接地、接零装置,并经常进行检查连接的牢固性。! F6 }( G( {9 c, Z: Y# ] b
需要移动某些非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如照明灯、电焊机等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移动;移动中,要防止导线被拉断。' g+ q! N/ x0 ]
员工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闸刀开关、按钮开关、插座以及导线等,必须保持安全完好,不得有破损。
5 W$ x4 R* v) J$ P0 g, C" Y! g$ d4 L 停电后必须切断电源总开关。
, r( E5 ?4 a7 V# y+ r$ N2 X- l 在送电时,要仔细检查设备内及其周围是否有人,并发出信号或联络后再送电。
* f# `8 ~( u2 g; O$ c 挂有电气维修牌的开关,绝对不允许闭合。& T j% J- O! l* J. j! W' i9 f6 x
电气设备的清扫必须在确认断电后再进行。& a& z9 l8 U: ~; f) E
不要用潮湿的手、抹布和其它物体接触任何电气设备。
$ C" M# z7 d/ \9 b9 {" q8 ] 使用移动的电灯,应加防护罩。% D- T5 P9 i1 C8 f! J+ f
非工作场所严禁擅自使用电炉、电壶及其它大功率用电器。
1 y& h8 \9 o! S7 t 设备进行清理时,严禁用水冲刷电气设施。
! g+ D% O$ C9 y. i- S. p 严禁不用插头而直接将电线末端线头插在插座里。3 W- U/ n; e( l+ D1 p9 y
使用的闸刀、空气断路器等应完好无损,严禁用铜丝或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
* ~* A7 T- Y( ~ ; N& p8 i R/ y6 U/ a
第五部分:设备安全 一、预防机械伤害事故发生,要做到:, t) w$ ?+ s* H1 U' @! a* ?0 [
遵守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 Y/ `" m$ M* _$ ^5 p3 O 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拆装、改装机械设备、设施;/ P4 l* t2 b! D# N: G' K
交接班时认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隐患或缺陷;; u" M: i# P4 N9 q6 D, K. w8 q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防用品- Y$ s: f. M! b8 L! L7 j
正确使用机械设备配套的安全附件,操作过程中严禁打开隔离防护装置,如安全门。
+ M! G9 b' I1 i0 h/ C8 U 二、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3 R+ t+ r0 c* D5 Y$ C" I/ p (1)开动设备接通电源以前应清理好工作现场,仔细检查各种手柄位置是否正确、灵活,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可靠。
4 }! r; a$ j5 m# y F (2)开动设备前首先检查油池、油箱中的油量是否充足,油路是否畅通,并按润滑图表卡片进行润滑工作。" o. z# o( z+ ~
(3)变速时,各变速手柄必须转换到指定位置。4 S2 C3 N" U( h- L
(4)工件必须装卡牢固,以免松动甩出造成事故。0 X* M0 K% K7 E
(5)已卡紧的工件,不得再行敲打敲打校正,以免损伤设备精度。
" q$ e( d% C: K9 f (6)要经常保持润滑工具及润滑系统的清洁,不得敞开油箱、油眼盖、以免灰尘、铁屑等异物进入
1 i: v+ C0 R# M) K( e9 f (7)开动设备时必须盖好电箱,不允许有污物、水、油进入电机或电器装置内。9 d* p$ U _2 ]7 i% |
(8)设备外露基准面或滑动堆放工具、产品等,以免碰伤影响设备精度。$ u0 Z' S7 H) B. L/ O1 a+ \0 R
(9)严禁超性能超负荷使用设备。" _3 F9 O4 ]7 J' f% n/ l2 `
(10)采取自动控制时,首先要调整好限位装置,以免超越行程造成事故。
& X3 Z, E) v$ P l5 ^6 q4 C (11)设备运转时操作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并应经常注意各部位有无异常(异音、异味、发热、振动等)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排除。凡属操作者不能排除的故障,应及时通知维修工人排除。
2 V: V# d4 ~0 A8 ?$ @: l" e (12)操作者离开设备时,或装卸工件、对设备进行调整、清洗或润滑时,都应停止并切断电源。
: M. y/ y" r: k0 ?$ X& P8 B (13)不得拆除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 q: Z- }0 H s$ c* i2 X' k5 C* W
(14)调整或维修设备时,要正确使用拆卸工具,严禁乱敲乱拆。
2 W0 d9 } n) X- K5 ^ (15)人员思想要集中,穿戴要符合安全要求,站立位置要安全。! \/ a* j. j# ]
(16)特殊危险场所的安全等。. {. a- A H9 e( z) p( ?
$ u" V0 Z4 d) H, q第六部分:卫生救护 一、烫伤了怎么办?
. C1 p* ^2 r9 Q8 L 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 [; W1 T8 ]( ]$ ?; g( R l.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或冰敷,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1 O# o0 L' o7 R, C
2.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 l: x5 D7 v/ o2 ? J6 S 3.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p$ |4 s) ]8 @1 f
4.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 Z# s' s3 w( ^9 ^5 X 二、受了外伤怎么办?2 f& ]/ x' g: {+ b9 X0 K, L
受了外伤,比较严重的,需要送医院诊治。比较轻微的,可以按照下述方法来处理:. f% {; X6 i, l8 ^
1.出现伤口并且出血的,需要清洗伤口并擦涂消毒、消炎的外用药,如消炎粉、红药水、创可贴等。此外还要注意:保持伤口局部的温暖干燥;可多吃鸡蛋、瘦肉、豆类、乳类等蛋白质含量多的食品;适当服用维生素C或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合理换药,保持清洁。这样做,有利于伤口的痊愈。7 C6 Y! y( r* u3 J. U- z
2.肌肉、关节、韧带等扭伤的,不能立即按摩或热敷,以免加重皮下出血,加剧肿胀。应当立即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充分休息,并且冷敷或用冷水浸泡。待24小时至48小时以后,皮下出血停止再改用热敷,以促进消散瘀血,消除肿胀。4 G. F2 D" d, H7 L6 b
三、骨折了怎么办?% d2 v& `* G8 H2 W3 a, G
骨折,指人体的骨骼部分或者完全断裂,大多数骨折是因受到强力的冲击造成的。发生骨折后,骨折部位有疼痛感,并伴有肿胀、瘀血和变形,人的活动受到限制,无法负重,严重的还会出现出血、休克、感染、内脏损伤等。发生骨折应当怎样进行应急处理呢?6 k/ v& J3 y( u% p5 S7 A
1.使患者平卧,不要盲目搬动患者,更不能对受伤部位进行拉拽、按摩。# \/ H. W2 o% W+ V5 b
2.检查受伤部位,及时就地取材选用树枝、木板、木棍等,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防止伤情加重。
) E3 c7 B# t( D' S# x' c+ C5 W 3.没有用于固定的物品时,对受伤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条等悬吊并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与未受伤的另一下肢捆绑固定在一起。
; L2 D2 { m- C1 @% u" | 4.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肢或粘膜破裂,骨头外露),要注意保持伤处清洁,防止感染。
. p" y6 e0 G+ d0 r2 N2 E% _ 5.做完应急处理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要注意运送途中不可碰撞受伤部位。避免人为加重伤情。! p7 N" s0 `) B+ B! {3 z* ^
h+ [% G0 F$ D4 [
7 K& k2 L; r6 U0 P8 \& O& d/ s1 B! c7 q* B
+ g% |1 P; Z/ s' k l0 F6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