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ml 发表于 2014-8-11 11:25( k- P9 r8 J# q$ o, @' P/ H
这是针对我帖中的四点的吗?
1 {- D( D2 T) L& W$ A0 d一、不与我原意对应。
: T7 @" e' a1 {2 x# ?& ]9 W我愿意是说对标准理解的不一致对认证的危害。标准本 ...
5 D) e2 E) s& R. n; S也不是完全对应的,只是个人就现在形势的一些观点。# S9 N' }- {( N$ J+ _8 H; P! O
从您的话中不难看出,绝对是个工作认真,接触审核较早,有丰富的审核经验,真正的验证审核员。
" Y" g$ O& u, a4 I) s, t1、审核有效性是监管部门对认证机构的剑,他们的本身对标准没有什么理解,判断一个企业的认证是否有效只能从格式化的一些东西上去辨别,他们也没那个时间去深挖企业的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只能从这些明面上的东西做文章。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有靠这个榨油水的监管部门。也许上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到了地方上就变味了。+ H& m8 I( ?1 h: y/ I
2、根本原因也许是政策,反应到实际中,就是这个市场不再适合有真才实学的审核员去发展,对应的审核水平并不能反应到薪资上来,也就导致的大量审核员的离去,又有大量的适应这个市场的民工审核员的进入,天天疲于坐车,应付了事。2000年以前一个审核员,一个月可能只做2,3家就能够赚足够的钱去养家,现在一个月跑死做十几家,也仅够个温饱而已。现在真正的企业管理咨询是和体系认证这块分开的,90%以上的企业就是为了买证而已,做管理咨询是另外的路子。专职化确实是阻断了优秀兼职审核员的进入,现在的市场来看,企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审核组中,但就利益来说基本上是亏本的,但是这些人不在乎亏不亏,仅当作日常繁忙工作的调剂而已。
6 Q$ W" |+ s" `/ G2 |" n, {, K3、无论是谁开认证机构的目的都是赚钱而已,包括各部委旗下所谓的官方认证机构,谁敢查查他们的利润都去哪里了?按照机构老板的导向去做也是无可奈何,打通上级部门,关键时刻能逃过处罚,管你符不符合基本认证条件,只要企业还在生产,还能卖出产品和服务,绝对能够发证,你家不发证,抢着发的机构有的是,这就是国情和现状。9 Y0 j$ J) D1 H7 _6 [2 V" |' q
4、认证机构要发展,肯定还是需要真正有水平的审核员,而且这部分不需要靠合同数量去换任务,但是真正做到这样子的审核员一个机构里面不超10%。这个比例甚至可能更。,不符合项是一个象征,真正的交流体现在现场与管代或老总的沟通,他们不在乎开的什么不符合,或是什么书面上的东西,看重的是是否能通过审核去提高管理水平和给企业发展带来真正好的建议,但是这种企业少之又少,可能比那10% 的比例还低,也就出现了审核员不愿意开或是懒得开的情况,开出去会给自己挖个大坑,最终结果就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您可以退场,中止。但是机构会把单子给别的审核员去做,实在太差的单子可能会卖给其他的认证机构,所以说最终企业还是会获得证书。您可以不在乎,可以枪毙企业,但是靠审核生活的专职审核员(尤指那批下岗再就业审核员)不是迫不得已谁又舍得放弃。+ @; W$ z6 I! @5 E) x3 T$ E
在审核员这个圈子犹如古时候的行走江湖的侠客,独来独往,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即使工作再苦为了家庭也坚持去做,确实是不容易,回归到主题上来说认监委你先把自己梳理好了再来管认证机构吧,就如同这篇报道中的后续一样,仅仅是把9000的审核员那可怜的500元红包来了个曝光,你敢查查自己嫡系部队的问题吗?你敢查查其他兄弟部委的问题吗?要是不敢的话就请给体系审核员一条活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