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 ISO爱好者祝广大坛友蛇年大吉!!!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2554|回复: 8

    老师们请指导怎样答

    [复制链接]

    4

    主题

    25

    回帖

    1223

    积分

    硕士

    积分
    1223
    发表于 8-12 1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悬赏1贡献值未解决
    审核员看见行政处冷库的一根排放管正向下水道排放液氨,审核员问冷库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回答:因冷库抢修只得把液氨排掉,否则无法修理。请描述审核思路。

    发表于 8-12 12: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4.4.6 对液氨的运行控制有没有策划,有没有按策划去实施。
    / S0 e% i, I  I; t# I- P, U; {4.3.1有没有识别液氨排放这个环境因素2 N( B2 d! ]1 J( B' L# }' t
    4.3.2有没有识别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 g# \9 V! G# w* c4.4.1有没有规定对液氨的管理职责! |; k: R1 h) I5 L0 K1 l' Q8 W
    4.4.2员工有没有培训对液氨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认识( [: z3 d7 A' y! o/ g% u: u
    4.5.1对液氨排放有没有实施过监控,污水排放是否超标. [9 Z/ q3 k3 c' T
    4.5.3对直接排放液氨的情况,有没有采取纠正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6

    回帖

    1861

    积分

    硕士

    积分
    1861
    QQ
    发表于 8-13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4.4.7出现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5

    回帖

    1223

    积分

    硕士

    积分
    1223
     楼主| 发表于 8-13 14: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指导,有具体的“液氨排放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4 15: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述
    3 U- I  Z$ V2 G6 {2 m! Z  英文名 Liquid ammonia(anhydrous ammonia)   结构及分子式 NH3   生产方法 合成氨气经压缩制得液氨产品。   产品性能 液氨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极易气化为气氨。密度0.617g/cm3;沸点为-33.5℃,低于-77.7℃可成为具有臭味的无色结晶。7 s3 ^1 b; l* S7 ]" |* n4 o
    [编辑本段]理化性质' n9 h, ^" }( @# M
      分子式:NH3 气氨相对密度(空气=1):0.59液氨分子量:17.04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   CAS编号:7664-41-7自燃点:651.11℃   熔点(℃):-77.7 爆炸极限:16%~25%   沸点(℃):-33.4 1%水溶液PH值:11.7   比热kJ(kg·K) 氨(液体)4.609 氨(气体)2.179   蒸气压:882kPa(200℃)7 |9 j+ n: t: R/ V
    [编辑本段]产品用途
    ! K- p8 Z3 \" E" `9 a9 K5 u  液氨主要用于生产硝酸、尿素和其他化学肥料,还可用作医药和农药的原料。在国防工业中,用于制造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可用作有机化工产品的氨化原料,还可用作冷冻剂。液氨还可用用于纺织品的丝光整理。NH3分子中的孤电子对倾向于和别的分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生成各种形式的氨合物。如[Ag(NH3)2]+、[Cu(NH3)4]2+、BF3·NH3等都是以NH3为配位的配合物。 液氨是一个很好的溶剂,由于分子的极性和存在氢键,液氨在许多物理性质方面同水非常相似。一些活泼的金属可以从水中置换氢液氨和生成氢氧化物,在液氨中就不那么容易置换氢。但液氨能够溶解金属生成一种蓝色溶液。这种金属液氨溶液能够导电,并缓慢分解放出氢气,有强还原性。例如钠的液氨溶液: 金属液氨溶液显蓝色,能导电并有强还原性的原因是因为在溶液中生成“氨合电子”的缘故。例如金属钠溶解在液氨中时失去它的价电子生成正电子:   液氨加热至800~850℃,在镍基催化剂作用下,将氨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含75%H2、25%N2的氢氮混合气体。用此法制得的气体是一种良好的保护气体,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半导体工业、冶金工业,以及需要保护气氛的其他工业和科学研究中。* i, ], c5 W# S3 \8 U& K
    [编辑本段]包装储运
    # w; P8 L) n6 g1 j  采用钢瓶或槽车灌装。灌装用钢瓶或槽车应符合国家劳动局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等有关规定。允许重量充装系数为0.52kg/L。装运液氨的钢瓶和液氨槽车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制订的《危险货物运输规则》,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受热,严禁烟火。钢瓶必须有安全帽,瓶外用橡皮圈或草绳包扎,防止激烈撞击和震动。液氨钢瓶应存放于库房或有棚的平台上。露天堆放时,应以帐篷遮盖,防止日光直射。主要靠铁路和公路运输。; d  w8 G) q( M. R8 J
    [编辑本段]中毒处置- n0 P4 c' O4 h" s$ m
      (一)毒性及中毒机理   液氨人类经口TDLo:0.15 ml/kg   液氨人类吸入LCLo:5000 ppm/5m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   1.吸入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3)严重吸人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   2.皮肤和眼睛接触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   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   (三)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   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   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2.病人复苏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   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   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   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   3.初步治疗   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   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先喷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   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   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 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如叔丁喘宁。 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0 s/ N2 H' O" \8 ~1 ^[编辑本段]废气回收
    % h3 Y7 Z: _4 V  液氨整理加工过程有废气排出,其组成有水蒸气、空气和氨气,其中氨气是有害气体,影响健康污染环境,为此要减少排放,加强回收,一方面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保护环境。   氨的回收有吸收法,把来自液氨整理机排出的气体,通过管道输送至回收装置的洗涤塔(吸收塔),把混有空气的氨气在此塔内用水吸收成氨水,此时空气被清洗并排出塔外,然后通过蒸馏塔将氨和水分离,氨被蒸馏吸收制成浓氨水,浓氨水经精馏即成浓氨气,再将浓氨气经压缩机加压和冷凝冷却成液氨,最后输入贮存罐。   在氨的回收装置中,洗涤塔顶部有排气口,要控制排放气体中的含氨量,要低于环保要求。澄江纺机厂和南京化工大学协作创制的氨回收系统,是吸收和压缩相结合的方法。当年2000年1月由中国纺机器材协会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一致认为该氨回收循环系统是成功的,在整个回收系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低压吸收、低压精馏、低温除水、压缩冷凝的“三低一压”技术,既简化设备又节约能源,该法是在低温低压下操作运转,安全系数大,还有利于减少维修力量。主要有洗涤塔(吸收塔)、精馏塔、压缩机、冷凝器、液氨贮存罐。   液氨监测与报警   液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露须报警,由宝鸡市凯特利电子公司生产的液氨泄露报警和液氨自动充装切断报警装置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和安检部门的要求。   液氨的压力   因为氨的临界温度为132.4℃,低于此温度只要予以适当压力即可将其液化。   在常温下,大概需要7~8个大气压即可将氨液化为液氨存放。   但实际使用温度未必是常温,我国规定设计时要求不低于50℃的饱和蒸气压力。液氨容器的设计压力应该为2.16MP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5

    回帖

    1223

    积分

    硕士

    积分
    1223
     楼主| 发表于 8-14 16: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搂上的老师,很专业的回答,好感动,再好好看看

    点评

    看一次流一次感动的泪  发表于 8-23 17:10
    感动,但没看见你流几滴泪?  发表于 8-15 15: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回帖

    199

    积分

    小学生

    积分
    199
    发表于 9-7 09: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4.3.1% b. S, S6 K) N2 D* K
    4.3.3
    & @$ y' }; c( ^% m" h1 x* L4.4.10 @" V' T7 T4 w# v/ j$ V2 z6 g/ O
    4.4.6: G( k& _5 M; R- C
    4.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0

    回帖

    842

    积分

    学士

    积分
    842
    发表于 9-8 15: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4.3.1
    # u+ Q$ l" f1 m) J" }4 N* \4.3.2
    6 ?8 J) B; i: x1 d! e( [) ~4.4.2  l7 |8 M9 d5 H1 p) z( m( ?% b+ \
    4.4.6
    + V: w' o3 S" w* D+ p5 {0 b1 e# E# l4.4.7
    3 l; ^; B: X% e9 ^. [, x4.5.1% k" ?, A6 l& f" j, t" n& v
    4.5.2
    4 t" \. v% n- n7 e4.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184

    积分

    网校学员

    积分
    184
    发表于 9-10 1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4.4.6 对液氨的运行控制有没有策划,有没有按策划去实施。
    ; j! q5 c1 A. T# Q4.3.1有没有识别液氨排放这个环境因素
    9 V8 ~% v- w5 w& G4.3.2有没有识别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 f5 A/ G$ V! x- W% C4.4.1有没有规定对液氨的管理职责
    ) _& |# [' g9 ]$ i' b+ q( L  Y4.4.2员工有没有培训对液氨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认识
    5 h& E& I% S7 ?2 I% R2 a# I( P2 S4.5.1对液氨排放有没有实施过监控,污水排放是否超标4 m# e- g( w; s* P3 c- a
    4.5.3对直接排放液氨的情况,有没有采取纠正措施 4 i1 ^1 W/ ?& t% X  D+ Z6 L
    4.4.7是否对应急状况下的处理,制定应急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22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