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t. S4 t: j5 q: b! R
当下,各地掀起了执法体制改革,有的将工商、质检“二合一”,有的将工商、质检、食药部门“三合一”,有的甚至将安监也合并进来成“四合一”。工商食药质监“三合一”体制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0 n9 s5 Y, S% t- W6 V" h+ o5 ?
6 E8 H' H/ o0 ^4 T) u$ }4 `" Z$ W原标题:蚌埠市工商质监食药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3 X6 O1 S4 ~& K- v& \
本人1994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工商所市场监管一线、区分局股室、市局人事部门工作过。在人事部门连续工作14年半,经历了三轮机构改革,执笔了三轮改革的“三定方案”,对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本轮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以来,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反思和研究。
$ b; p# S. @8 r9 {+ g% ]
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底对全省市场监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按省委、省政府部署,2014年1月,我市对全市工商、质监、食药监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15年1月,市委、市政府将市本级的工商、质监合并为工商质监局。市级层面分设了工商质监局、食药监局;县区层面,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精简了机构,整合了职能,延伸了监管触角,明确了监管责任,降低了监管成本。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的重视。
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体制改革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对食品药品监管和市场监督管理模式的探索,也是精简机构整合职能的积极探索。成效毋庸置疑。
4 Y5 ? s- f Q. r
(一)精简了监管机构。改革前,区、县一级要分设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工作部门;改革后,只需要设一个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减少了区、县一级政府的机构设置。
$ `. A q7 `# s1 ^(二)整合了监管职能。改革前,原食药监部门承担餐饮的监管,工商部门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质监部门承担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将工商、质监、食药监、食安办的职能整合在一个部门,减少了职能交叉、推诿扯皮问题。
! g) ?2 B0 x i(三)延伸了监管触角。改革前,三家监管部门只有原工商系统的56个工商所的监管触角能够达到乡镇、街道,而质监、食药监的监管触角只能达到市区和县区的城区部分,造成大片的监管盲区。
2 ?$ p+ U# W4 O' ~
(四)明确了监管责任。整合后责任更加明晰,原来由市一级政府统一承担的监管责任下移到区、县一级政府。有利于增强区、县政府的责任意识,同时对于食品药 品监管和市场监管出现的责任问题更方便厘清。
0 h. L. M. h0 C% N1 j% e(五)降低了监管成本。通过对工商、质监、食药三局资源整合,全市市场监管所的办公房、执法车辆、执法装备等基本上都是原工商所配备的,而不需要重新装备,降低了监管运行成本。
. z2 b2 w5 J0 q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一)监管主体不合法。我市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主体资格来源于县区编办批复的“三定方案”。而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上并无“市场监督管理局”这一主体的表述。
: G, ^. S6 x5 z3 Z
行政执法上,该市4个行政区和3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其派出的51个市场监管所均使用安徽省法制办统一制作的执法文书。2个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其派出的5个市场监管所分别使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种执法文书。
. m S; C V7 H) x' n& v1 Z5 b2 P行政许可上,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目前可以发放企业(经开、高新、淮上三局得到市工商质监局授权或委托)、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还可以颁发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服务许可证。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授权市场监督管理局有以上登记权。一旦出现行政诉讼,市场监督管理局就会败诉。
6 L; m. a& h) D$ w- ^0 t; H2 z
(二)三个部门职能不同程度弱化。仅2015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开展了机关学校食堂、豆制品、面制品、集贸市场食品、小餐饮、农资、“双打”、“两节打假”等近20项专项整治,许多整 治同步进行,往往有数量无质量。
0 \8 K, S5 ^* j8 C& s+ I! ]7 |
文明创建、征迁拆违、秸杆禁烧、文明祭祀等县区中心工作,牵扯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主要精力。导致工商质监、食药监的职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
( A5 |% p4 \4 x; _1 [' r
(三)监管力量明显不足。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原工商系统人员。下划到各区的282名行政编制,其中工商260名、质监12名、食药监2名,其他8名。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在在编在岗的32人包括工商系统27人(占比84.3%),质监系统2人(1人任副局长,占比6.2%))、原食药监系统仅1人,任局长(占比为3.1%),刚遴选的2人(占6.2%)。开发区有42家食堂,1000多家大小餐馆,靠食药监1人之力,连例行抽查都不可能完成。“工商人员查食药”、“工商人员查质监”在市辖区已成为现实。
5 {, Q3 x3 |6 |0 p(四)监管人员流失。划归区、县政府“三局合一”后,任务的增加、隶属关系的变化导致监管队伍思想受到了冲击,一些年轻同志通过个人努力和各种关系离开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县有关部门也或多或少地从市场监督管理局抽调了部分人员。
7 p2 ^0 {3 [* X(五)队伍年龄老化,业务难精。由于工商系统人事冻结近3年,新鲜力量得不到增加,队伍年龄偏大。这些人对新增加的食药监、质监业务不了解。加之涉及三个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多达500多部(其中工商质监法律113部,法规216,规章132,地方法规5,地方规章9,合计475部),短期内很难熟悉。
' r6 j* g' Q- v, P+ D
(六)监管执法保障不够。全省虽然统一了执法证,但没有统一制服、标志,给执法带来了不便。公车改革后,乡镇所基本上很难兼顾到整个辖区。
/ f8 v0 ], _- |& {" v- H$ V(七)执法标准不一。各区局各自为政,类似案件的处罚标准不一。
) G. T, Y5 `5 Y, Y' u( M
(八)编制配置头重脚轻。按现有编制计算,各区总编制282名(区局机关共96名,占34%,23个市场监管所186名,占66%),占总监管编制的62.7%;市工商质监、食药监总编制168名,占总监管编制的37.3%。三县质监和食药监虽然有一部分力量,但绝大多数都在机关和直属机构,头重脚轻同样造成基层市场监管所监管力量不足。
3 F8 f$ C/ T! o4 M1 m2 c" W- ]
对 策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市场监管体系改革作出了“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的规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了“应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骨干作用”。
4 Q* A/ |" s4 R E- Q3 l' o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
. B8 o% X$ D4 n; }(一)解决主体合法问题。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将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拆为工商质监和食药监两个部门,分别使用工商行政管理局(加挂质量技术监督局牌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名称,使主体合法化。
0 o7 f7 z/ L0 a; @0 _
将市场监管所相应分拆为工商所(加挂质监所牌子)、食药监所,同时根据工商质监、食药监监管任务的轻重来设置基层工商(质监)所、食药监所。
: C: R$ r) {5 F7 O& F
(二)改革管理体制。工商质监、食药监实行市县政府分级管理,即各区局为市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为市局所有,便于市局统筹调派力量形成监管合力,履行辖区的市场监管权;各县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为县政府直属机构,领导干部实行县政府与市局双重管理,业务上接受市局指导。
* f& U: a# t$ E6 E& p
这样,可以统合执法资源,统一执法标准,避免把监管事权、监管风险压给基层。把工商质监、食药监从琐碎的地方事务中解放出来回归市场监管的“主业”,以保证职能履行到位。
( r4 a+ \0 b* F8 }2 v; z
(三)固定编制人员。参照工商质监体制下划时的编制,重新核定工商质监、食药监的编制并予以固定。对在2014年1月体制下划时、2015年机构改革时已核减的编制,应按《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100号》的要求逐步补回并充实到基层或执法一线。明令禁止各区、县从工商质监、食药监借用人员,以保证相对稳定的执法力量。
; S( G! B1 A7 V4 G* b; I' t( Y
(四)充实执法力量。采取公开选调、统一招录、规范招聘等方式充实执法人员。重点是充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才、食品药品监管专业人才,保证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和执法力量。
- r" N; b. h3 `8 n7 Q" K: h(五)加强执法保障。一是在人头经费上予明确和保障。对于因专项整治、监管执法而出现的常态性加班,采取合理合规的措施予以适当考虑。二是在执法装备上予以保障,统一执法服装、执法标志。尤其是在公车改革的背景下,对执法车辆宜采取特殊政策,以确保监管到位。
. s0 d( h, u$ |8 ~1 j: M. f- End -
, g8 C; o4 Z+ _' W2 r3 R3 |8 `3 u/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