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e3 H7 r; e( B0 c3 r一家公司,包括老板在内员工13人,订货基本通过传真和电话,没有质检部门……但在创业37年中(注:从公司1970年建立到创始人梅原胜彦2007退休),经历石油危机、汇率震荡、泡沫破灭等逆境打击,每年依然能保持超过35%的毛利率,并且上市,他的创始人还获得国家企业家奖。这样的企业你见过吗?
4 a+ Q+ G! b' Z0 y9 D
3 j9 N, @( J3 P7 E
6 _/ f; `5 f/ {6 B这是一家日本企业,名字叫“A-one精密”,创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超硬弹簧夹头,市场占有率高达60%,拥有1.3万家国外用户,2003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它的创始人梅原胜彦在2007年获得日本企业家奖,之前获奖的都是软银的孙正义,优衣库的柳井正这样的大人物。
3 Z2 D, o0 R/ Q9 O' t
众所周知,小企业要是能够做到行业的领先者,必定是在一个细分领域有出色表现,成为所谓的“隐形冠军”,这已经不必多言。但因为小到极致,A-one在管理上也充满了反传统的理念。
# R- }( L( l$ z5 u9 D
1一年开会不超过30分钟 / r. t0 W8 [/ @" W, C
首先看看A-one惊人效率。因为人少,所以A-one一年开会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30分钟,很多的交流都在现场站着就说了。A-one的产品质量好,但是它最强的优势却是在交货的快速。
$ Q8 H$ z4 |+ M1 C) p( N
大企业一周或两周的生产时间,在A-one只需要1~3天。梅原说:“事实上,当天下午3点前所接收的订货,70%都可以在当天内完成并配送。实际上,要做到100%交货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么一来,第二天上午就没事干了。”
% n7 D) \0 ~' a3 y
A-one从接受订单,到工厂开始作业,中间间隔不到5分钟,而且中间过程不是依赖于IT系统和网络,仅仅依靠手写的传真。因为人员少,品类少,所以生产过程不必经过大企业必须的生产排期、物料管理、交货期管理等诸多流程(这些都被梅原称为“制造业多余的管理”,几个人打个电话,或者拿着传真跑一圈,几分钟内就开始生产。为了缩短交货周期,A-one甚至省略了质检的步骤。按照梅原的理论——只要认真经过每道工序,产出的就只会是高质量的产品。
; x: |" S& p1 s2 i* r7 Q* _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家微型制造商,A-one竟然在有限的资源制约下,同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一战略不仅使得从订单到制造到发货这一系列流程都是自己在做,没有中间环节,提高了发货速度;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被销售端控制价格的困境。梅原在说明公司高收益构成的时候,总会说明20%利润来自制造,15%来自销售部,所以才会有超过35%的毛利率。
- u$ E- r/ l7 A8 h; q
2幸福感是另一个必须要提到的事情
% J5 Y( r1 b" U; X$ r w
在日本传统的观念里,公司是一个寻求幸福感的地方。- K1 ^" v5 ?+ o
2 a5 J+ u) E! E7 X但是随着美国以追求规模和短期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文化的日渐流行,这种观念已经慢慢式微。而在A-one,员工不仅是终身雇佣、不需要打卡,可以分享公司盈利,梅原更是提出了一些离经叛道的说法。例如,在A-one他倾向于招收外行员工,因为“便于培养”,目前A-one每天操着英语对海外销售的主管,最开始都是附近的家庭主妇。
4 L2 {; s: l. F# u% H: C# {
A-one没有组织和头衔,因为“大家都明白彼此的能力水平,所以没有必要硬是赋予什么头衔之类不自由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当公司准备上市的时候,梅原和证券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0 O2 h, S! \+ b+ h1 C2 U4 U- Y1 |证券公司看来,没有组织就不能明确责任,而梅原来看,所谓明确责任本身才是奇怪的,责任没有必要要让人来负,工作上的责任由公司来负就行了,否则以后就没有人去挑战困难的事情,公司就会失去活力。
# ~% U" S6 ]' i# ~# x
他把员工的工作和私人生活分的非常清楚,甚至用严正的口吻告诉员工“如果在公司以外的地方看到我,可以不打招呼”,同时严禁员工给他家里打电话。
# [1 N4 W/ H' |" z0 P3思考
$ A: \ g/ X. C7 g在当今规模至上的商业环境中,这些理念和尝试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公司的本质?到底什么是有效的管理?规模真的是我们唯一的发展目标吗?
f6 d' j3 s; @' C O, ^2 E. _
欢迎各位质量人到底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3 n" a6 X' r; |3 ?6 O-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