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荐读 | 德国工人为何对企业“终身相许”?* U4 R: u$ I" U! T# S
2016-07-13 田志勇
' r! h' _7 z# l* u- K8 ^" H
1 N2 s( x- k. e- \+ ^7 m! @" v" U% U
0 S. b$ X# r) h0 C( `$ o5 b德国员工把企业看做家,一家几代都在一个企业工作,这是非常普遍的。德国制造最强的地方,就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职业工人。我们不禁要问,德国工人为何对企业“终身相许”? . l. I8 \! ]" m8 S! M
+ J; q5 b5 o) k- l% D
一个油漆工已经干了27年,一个螺丝工也年过半百了,一个负责中国市场的经理的儿子也在这里当工人,德国企业有什么“魔力”,让这些工人趋之若鹜?
6 q! t/ @ y ~$ y$ L) s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在其所著《隐形冠军》一书中介绍:6 L- Y2 G' u, q# N
首先,德国企业对创新研发普遍都很重视,尤其那些隐形冠军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为6%,这个数字是世界上1000家研发最强企业的1.66倍。
3 B1 `5 O6 u6 F, E$ x0 G; `3 A4 A% K第二,创新由技术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
( ^. h$ e. ~9 z/ R! D: i第三,为了提升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创新工作常常组建尽可能的小规模团队来担任。9 |$ i) Y) B6 V( N2 K; ~/ X
第四,高层管理者亲自挂帅创新工作,并参与到所有开发的细节。% a1 n `. q6 _1 @4 P+ }' Q
工匠精神,一直都是热度很高的关键词。朋友圈的很多些介绍德国企业的文章中,对德国产品的优异品质、员工的踏实感、态度的精益求精等方面甚所嘉许,有篇文章提及:“我看了生产线,和几个工人攀谈,一个油漆工已经干了27年,一个螺丝工也年过半百了,一个负责中国市场的经理的儿子也在这里当工人。他们仿佛都有一颗不跳槽的安静的心”。这引起我极大好奇心。我很想知道,德国企业到底有什么魔力,令它的员工终身相许。 1 `* k# j% @4 D! B c6 f! R- m$ `
1[size=1em]德国工业背景:从“山寨”英法开始
$ F' u# F+ F' R*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 }- E9 h( v: q! L \* Y0 ~" h2 S1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4 D. p5 S& Y# Q {! R- L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 V# }* y" \+ e2 b- Z' _5 G/ f6 [2[size=1em]高度强调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q0 t# Q! Y z e: z/ ?德国工人的责任心非常强,如果操作规程上要求一个螺丝要拧12圈,他绝对不会只拧11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德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企业对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的质量极为看重。并特别注重培养企业和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企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展示给社会的是美好的东西。对内则主要培养团队精神。( j5 ~2 S7 L; _7 r$ x. S. B
8 q; ?- l" {# c0 ?" ]
“责任”二字,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在戴姆勒,销售把个人责任、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司的每一名工人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为成功卖掉每一辆汽车而尽自己的责任。 & S" j- N) M+ P& s9 A
3[size=1em]独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4 x0 \* W: e! E- D德国员工把企业看做家,一家几代都在一个企业工作,这是非常普遍的。“德国制造最强的地方,就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职业工人,在企业类似学徒制,老师手把手教,很多德国孩子从高中起就上职业学校,一小半时间读书一多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双元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学生在多个岗位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也支付一定的报酬,但远没有正式工高,主要是培养人。” " y1 Q$ S: s8 E& A- K
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法律规定的有3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第三项主要是针对失业人员。( ~- w% K, J8 o9 Z7 M
在德国,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3年专业职业教育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个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如果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不可能继承家业来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外,就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高中学生,一旦被企业录为学徒,首先得进行3 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期间的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全部由企业负担。
9 S7 Z# x0 z4 _4 n, B德国的大型客货车生产厂家慢营车辆股份公司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1999年年营业收入100多亿马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把各级各层人员的培训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培训部经理麦希先生说,该公司1988年以前,80%的领导人是由外面培训的,或者是招聘来的,而现在80%是由公司自己培训出来的。# A- B5 q( ]- d5 s0 P
4[size=1em]“工匠精神”在德国能够兴起的三点原因
. V6 `3 ~- l" l# j6 [历史:“工程师文化”的稳健性格
3 h' A! N0 J- V9 e. g5 k \
( ~8 C" l i2 Y- t+ R" H3 L从历史可以看到,德国的企业界有着鲜明的“工程师文化“特征,工程师的性格、处事做派与利益至上的纯粹商人文化是不同的。由工程师主导起家的企业自然会打上深刻的“工程师”烙印。这一点像基因一般对德国企业踏实稳健性格的形成,以及整个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 X$ |8 g% V
地理:有限市场激发技术锻造" C' i$ U) b% q: n
德国的国土面积虽然不是很小,但是毕竟资源和人口有限,限制了它的市场规模,造成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局面,如果是中国企业,大部份会通过价格战来消灭对手。但是德国没有价格战的概念,激烈的竞争就促使德国企业朝着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服务能力来锻造核心优势、赢得客户的方向发展。工匠精神就是对设计、加工等能力的持续深度化的追求。 * |" [% s% N' i' H Y+ I
另一方面,到1918年统一之前,德国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只是一群小国的集合。这种情况下,任何想要成长的企业都必须国际化。到国际市场上拼杀,不擅长、不屑于价格战的德企,也只有在提升质量、技术和服务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的路上走下去。 & L0 }3 @$ |, I. ?6 |0 L m
国家发展:工业4.0继续加码制造业
0 J' ?. G& T- i- j3 q# l8 N德国对制造业的重视举世皆知。在经济危机前几年,德国还曾因为过度依赖生产行业,不能足够快的过渡到服务业而饱受批评,甚至被嘲笑。然而到现在,美、日、英等经济强国不但纷纷将制造业回流国内,还在努力研究德国工业4.0。 % P7 @1 @7 k. x5 t% L# F" x# K
最后还要说一句,做企业,优良的产品质量只是其中一个相对优势,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包打天下的绝对优势。9 W2 S! J5 M) U0 W N
2013年,全球前五大消防及救援车辆及器材供应商之一、德国最大的消防车企业、百年老店齐格勒被中国中集集团收购。近几年被收购的其它德企并不在少数。中国的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的粗放式发展,搭着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到当下制造升级、消费升级的阶段,呼唤“工匠精神”正应其时。但是,过分强调“工匠精神”,忽视生产成本、效率、市场需求、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话,任何一家企业,很难不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命运。
2 V) c, f% {& \- End -
: C9 F" r/ R- \" d5 [& R8 o9 @6 ]7 m5 S9 G
1 ]0 @- H' _8 y1 v, M
8 n1 E9 q; ]/ G1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