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中国绿色产品”系列之四: “绿色”相关标识与认证制度的现状与分析
" v- y/ @9 W9 Q& g2016-06-03- o1 D: ]$ m# A% C
( M: ~$ O. Y, G, n6 _' g, ~$ N8 E
(一)现状与问题
/ f9 ]/ T" f4 I% d. M9 @, i; p% O6 N G$ G* Y9 g ~
首先,“绿色”产品概念及其市场混乱,鱼龙混杂。国内各项“涉绿”产品认证依然存在部门多头管理、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的问题。同时,由于各制度评价标准、认证程序存在差异,对同一产品重复检测、认证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多种标识并存也带来了误导消费、宣传推广力量分散的问题,市场辨识度低下更使得结果采信情况堪忧。
9 u7 J: s7 ?( `% a- p% F$ V
; Y4 z$ B3 W% s
其次,“绿色产品”概念不明确,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已有“涉绿”标准标识与认证制度,多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单一/部分阶段或单一/部分绿色指标展开的评价,在未对具体产品绿色属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对“部分生命周期”的“部分绿色指标”开展评价工作,可能会使其结果产生误导效应。这就需要按照不同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明确不同产品绿色属性与关键阶段、项目,通过完善标准体系、规范评价制度,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引导产业发展、引领消费的积极作用。
2 B7 A9 S. u) Y' l- v8 a- ]: l
再次,“涉绿”标识与认证制度的采信机制尚未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结果采信体系缺乏保障与监管措施。例如部分财税补贴政策仅接受和采信部分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这就导致了某些标识与认证项目形成了极少数认证机构“独家垄断”的格局,也使认证这一高技术服务业形式的市场化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3 b& v3 ~3 C2 f(二)分析与建议
+ J# D; k! {( @% v第一,多种标识与认证制度并存为“整合”工作奠定了初步的实践基础。应该说,我国目前的标识与认证(合格评定)制度经过多年的实施,在市场验证中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部分制度如节能认证、环境标志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开展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管理运行相对成熟,这都为绿色产品标识与认证体系整合奠定了初步的实践基础。经测算统计,截止2015年底,主要产品认证机构累计发放节能产品认证证书56740张,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证书4231张,节水产品认证证书9098张;2008~2015年七年间,相关认证机构通过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等产品认证项目,获证产品所实现的资源节约总量逐年增加,累计节约/替代能源达8255.44亿千瓦时,相当于2.63亿吨标准煤,累计节约水资源达1827.06亿吨。“绿色”相关标识与认证工作所体现的具体成果已经得到显现。
, N2 b. }8 {/ \" F. J9 ?& }- H+ j& h7 b
第二,标准的“整合”是标识与认证制度“整合”的技术支撑。标准是标识与认证(合格评定)的技术依据和支撑,同时,标识与认证作为评价产品符合标准的手段,其在与产品技术发展紧密融合的同时,为实现自身的引领性、科学性、规范性,也将促进标准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因此,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标准、标识与认证的“整合”工作需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从而促进“中国绿色产品”体系的全面建立。
( S2 _- O0 s6 D( E
第三,合理可行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政策是“整合”工作的有力推进措施。“政府引导、市场选择”是绿色标识与认证制度推进的基本方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改革任务中也专门针对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了描述。确保采信机制的公平、有效运行,调动实施机构作为市场主体与责任连带方的积极性、规范性、主观能动性,将是“整合”工作的驱动力,也更是各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 6 P0 i+ Y. M A% M2 {7 `: q4 V
第四,及时评估和有效监管是标识与认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整合后的中国绿色产品标识与认证制度作为一项动态完善的公共政策,对其有效性和政策绩效进行及时评估和监控是保障其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 R# i* _3 ~/ J' M
第五,国际合格评定工作发展趋势为“整合”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绿色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全球绿色竞争和绿色新政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欧盟“2020发展战略”将绿色增长作为提高欧盟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并提出使用统一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市场。通过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包括德国“蓝天使”标志、北欧“白天鹅”标志、欧盟生态标签、韩国生态标签等国家/区域的“涉绿”标识与认证制度,均可作为国际对标的优良实践案例予以参考。
7 ?% t# h6 t. c% [+ n$ \8 z1 L% Q' L8 z8 f% {
信息来源:中国认证认可 1 d8 h2 H0 P; ]. l5 ^
u( r2 r, y2 \;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