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必须毫不动摇的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置,不安全不生产。
2、企业总经理必须向集团和地方政府实行年度安全工作述职,接受质询。
3、企业必须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4、央企更要带头设立专职安全总监,统筹推进企业安全系统化管理。
5、集团对下属企业长期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必须持续跟踪、强力督导。
6、集团必须将下属企业安全管理纳入(KPI)绩效考核。
7、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长期在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安全生产工作。
8、企业必须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9、企业必须建立隐患排查和治理机制,专人跟进隐患整改关闭。
10、集团必须定期对企业实行安全审计,发现重大问题严厉问责。
9 Z' p5 \" j% E
11、企业必须建立三违行为安全奖惩机制,从严治安。
12、危险操作员工上班时间玩手机、脱岗、睡岗者一律辞退,永不录用。
13、企业必须对生产装置实施有效监控。
14、企业必须建立详细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确保可操作性。
15、企业各类安全交接、装置参数、操作记录必须如实填写,严禁流于形式。
16、企业设备设施检修(中修、大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
17、企业安全仪表必须专人负责管理。
18、严禁关闭中控室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声音。
19、企业必须建立异常状态应急处置机制。
20、企业必须确保安全资金投入充足。
& b- Q7 u- T4 q8 F: x! Q, M
21、企业安全专项资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
22、企业必须加强设备、材料供应商管理,确保各类检修需用的材料及时到位。
23、企业必须加强设备检维修专业人员的培养,确保腐蚀、渗漏装置能够及时维修。
24、企业必须加强对安全防护装置、检测仪器、联锁装置的购置和维护。
25、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到位,严格执行岗前技能考核,确保不走过场。
26、企业必须加强生产操作技能培训,开展关键操作岗位人员技能鉴定。
27、企业必须确保员工了解工艺指标设定的意义,清楚岗位安全风险。
28、企业一线员工必须具备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
29、企业必须加强岗位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开展全面风险辨识活动。
30、企业必须加强对高风险装置设施的重视和管控力度。
31、企业必须建立健康应急救援预案,员工必须熟悉应急救援预案。
32、企业必须加强变更管理,面对环境改变带来的安全风险能够及时辨识和管控。
33、企业应急预案必须结合实际,应急演练严禁流于形式。
34、企业应急演练必须常态化,确保应急响应及时、应急流程通畅、应急处置正确。
35、企业必须合理设置生产组织机构,确保专业技术能力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36、企业必须加强同类型、重复性隐患的管理,及时发现,彻底根治并消除。
37、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部署要求。
38、企业不得以文件落实文件,不得变相逃避安全监管。
39、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对企业从严监管和检查,并确保监管效果。
40、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
41、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对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
42、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对企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情况进行督查。
43、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进行督查。
44、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工作作风,有效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45、交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危险路段路面交通秩序管控,合理安排勤务。
46、交通主管部门必须对车辆长期违规停车情况全面排查,确保及时解决。& K- T& y1 o1 H( f- D4 ]" S3 [3 b2 `9 P
47、严禁私自改变集体用地的用途、非法修建停车场。
4 }5 J1 y& s* y( N; J1 k5 ]
48、组织对道路建设方案的论证、设计和评审中,必须考虑重大危险源对该路段构成的安全风险。
9 h0 A8 R9 o- C$ f2 l" d
49、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对上级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贯彻落实到位。
50、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51、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地方党委政府属地责任以及部门监管责任。
52、各级党委政府要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共同推进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53、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创建安全生产示范城市的契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业调整,加快退出一批安全基础差、危险性大的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8 t' R6 z( m; u$ X' A5 B
54、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动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55、各级政府必须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突出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油气管道、城乡燃气、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加强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监管。
56、各级政府必须要把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57、各级政府必须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坚决查处无规划、土地、环评、安评等法定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非法企业,严厉打击“先上车后买票”的违法行为。
58、特别对危险化学品行业,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企业重点检查内容四十条”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隐患判定标准”从严检查。
59、各级政府对查出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典型违法违规行为,通过“黑名单”联合惩戒、媒体曝光、高限处罚等多种手段,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推动企业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60、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源头风险管控,严把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准入关口。
61、各级政府必须全面清理整治危险化学品企业,制定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整治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重点县提升指导攻坚行动,对安全生产不达标企业先停后治,对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严把危险化学品企业准入关口。
62、各级政府必须严格规范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落实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加强城市建设与危险化学品产业发展的规划衔接,切实管控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外溢。
63、各级政府严禁在化工园区外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64、各级政府必须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水平,新建“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要设置安全仪表系统,对于在役的化工装置、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要开展自动化系统功能符合性审查。
65、各级政府必须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66、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设备监管,督促企业切实发挥设备管理职能部门作用,完善企业设备管理制度。
67、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设备检修规程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工作。
68、企业必须加强工艺管理,定期修订岗位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完善工艺参数的过程报警、操作记录的管理,加强对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
69、企业必须广泛开展HAZOP 分析,对生产装置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分析和评价,提高装置的自动化水平。
70、企业必须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巡检管理制度、交接班等制度,加强对关键设备、重点部位的管控,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71、企业必须加强变更管理,按照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要求,规范变更申请、变更风险评估、变更审批、变更验收的程序,严格管控变更风险。
72、地方政府必须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切实推动重点地区化工产业提质升级。
73、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安委办和应急管理部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发展的有关文件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化工产业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化工园区,优化产业布局。
74、各级政府要切实推动重点地区化工产业提质升级,按照关闭淘汰一批、整改提升一批、重点帮扶一批的原则,对辖区内化工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引导分散的化工企业逐步集中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化工园区。
75、各级政府通过依法依规整顿规范企业、推动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化工园区集约集聚发展等方式方法,对市场前景好、有能力实施工艺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重点帮扶,将规模小、安全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且提升难度大的企业有序淘汰,为化工产业提质升级腾出空间。
76、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各类人员安全管理素质。
77、各级政府必须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水平,对新发证、延期换证企业主要负责人根据《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安全许可。
78、各级政府必须督促企业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强化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提升职工专业技术水平,杜绝“三违”行为。
79、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在行政许可现场审核、执法检查过程中,要抽取一线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复核。
80、企业必须突出抓好安全培训教材的规范化、安全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对象的全员化、培训时间的经常化、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效果的奖惩化等六个方面工作。
8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事故警示教育工作。凡是发生亡人事故的地区,一律组织召开由相关行业部门、同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的警示教育现场会。
82、企业必须严格各项安全工作措施,切实加强厂外区域车辆停放管理。
83、企业必须加强外来运输车辆的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外来运输车辆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及问题,避免因外来运输车辆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企业自身生产安全。
84、企业必须加强外来运输车辆停放区域安全管理,明确停车区域责任人员。
85、企业必须协调、指挥、疏导、管理外来运输车辆,指引外来运输车辆停放到指定位置并保持安全距离。
86、企业必须对外来车辆驾驶员和押运员进行安全告知,杜绝车辆停放距离过近,过于密集,确保安全。
87、企业必须加强厂内运输车辆安全管理,严格检查进厂运输车辆及驾驶员、押运员资质证件.
88、企业必须规范厂区内车辆行驶路线和行驶速度,向进入厂区的车辆发放阻火器等安全设施,严格限制厂区装卸区域车辆数量,设定外来运输车辆安全距离,强化外来运输人员安全管理和入厂安全教育。
89、企业必须杜绝外来人员操作厂区装卸设施,严禁超量充装,严禁向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进行充装。
90、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安排危险物料装卸时间,避免夜间集中装卸,避免运输车辆过于集中,形成安全隐患。
91、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强化安评机构监管,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92、安全评价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行业自律,严格过程控制。
93、安全评价报告必须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对存在严重疏漏、弄虚作假的报告,主管部门坚决予以查处,依法暂停或吊销资质并在媒体公开曝光。
94、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95、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健全指挥协调、快速响应、应急联动机制。
96、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保障物资储备,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狠抓应急演练,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97、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综合能力。
98、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各级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监管力量建设,健全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调优配强危险化学品监管力量,确保监管能力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99、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提高依法履职的水平,推动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监管人员,保证监管人员具备专业能力。
100、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大力发展安全服务产业,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职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着力推动各行业安全生产,促进安全产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