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935|回复: 0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28 16: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人民日报整版讨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 r2 F7 I. h" ]& _9 Q9 M% g
中国认证认可  昨天
& [' [" \8 z5 }7 d+ f
2 f: a  q, ?3 t* X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举措。“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应当从哪些方面推进?其中的关键和重点是什么?本期观察版刊发几位专家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 Y9 Z4 A/ k* `: k7 B/ x
4 ?  O" _" z9 g6 F

' g5 x( v. T, |" m
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人民观察)
程 虹
8 J7 a$ n- r# t  @3 M+ s, M
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应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强国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质量基础。

0 C' S5 y; V/ G  c5 B

9 S: m+ j  V8 O. Q: E
( `) T- }. y6 {/ O0 H5 {
% m/ S6 r0 J0 d8 _0 j% `+ _, E( ~
质量强国战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 S$ s9 |+ S: _4 |/ T' @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一些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这一现实问题,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更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从而在既定的资源投入条件下提高产出效率和价值;有利于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而,质量强国战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 i+ D+ h! m4 A/ r$ u+ x7 }, x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将大大加快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出清过剩产能,而产能过剩的实质就是低质量供给满足不了高质量需求。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使企业成为质量提升主体,能够有力促进市场主体走向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将推动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秩序,从而加快出清那些低质量的过剩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从根本上说,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靠创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必然会促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动能加速生成,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 u7 C: E4 j; G

% D& U& n4 p7 d- q

% o: F" q9 s/ A7 m* S

# M5 W" r# x! V  [6 C
科学把握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规律
/ n5 `, |7 J9 x- K! V" O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质量领域,这一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把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6 f, t: L6 W* Z% S3 o8 O/ ~8 `
保障质量安全是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主题。有效保障质量安全,是质量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的底线标准也在动态提升。这就意味着质量安全监管者不仅要保障当下的质量安全,还要持续提高保障质量安全的能力,始终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当然,确保质量安全,只靠监管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推进质量全民共治。应创新质量治理模式,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 b+ h4 N# c0 V
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质量是竞争出来的。只有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促进质量提升。因此,促进各行各业提升质量,根本方法是建立健全平等竞争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质量领域的行政审批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质量安全监管也存在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追求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人民群众参与质量治理的渠道仍不畅通。要有效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 n$ M: X4 l" U6 W: n3 ~7 P3 _

' Y" F  V' C/ L1 U; ?0 g

5 k0 e8 z7 W% t* O6 U! D; H$ i

' u7 Y! W' K( b! s! y- l9 V

+ q' S" C/ ^+ |/ A5 J
以深化改革促进质量强国战略有效实施

8 V. o5 x5 X0 c4 V6 B% t
加快质量强国战略实施步伐,关键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实现我国质量治理现代化,增强市场主体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4 e8 y- l8 p* K7 K7 ^( j2 _7 f
健全质量竞争机制。首先,继续深化政府质量管理的“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质量行为的事前行政审批以及各种变相行政审批,将重点转移到事中和事后监管上来,建立健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其次,大力破除质量领域的行政壁垒,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平等地进行质量竞争,实现优质优价。再次,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外观设计、品牌商标和广告创意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市场主体通过创新提高质量。
1 T! j, i0 Z& b! N8 e: e& o
健全质量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强国,要求我国产品和服务走向价值链高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形成强大的检验检测、标准计量和咨询认证等质量服务能力。大部分质量服务业务是服务于质量领域的市场行为,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应积极推进政府所属质量技术机构改革,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整合过于分散的技术机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服务企业,大力提高质量服务能力。还应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标准计量、咨询认证机制,引导市场主体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

5 y# e' ]2 ~. F/ r) v
健全质量信用机制。质量信用机制是质量强国的重要基础建设。应建立健全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鼓励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标准化工作,完善各类标准的制定流程,有效组织实施标准,并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在强制性国家标准之外,积极推进由市场和社会主体制定团体标准,以高水平团体标准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此外,还应健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整合工商、财税、金融、司法、环保、安监、行业协会商会等部门和领域的企业及企业家信息,建立企业家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形成对企业强有力的质量激励约束机制、社会公开监督机制和质量监管机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1 ?4 |: m- I/ \/ K# N0 a  }! _

$ z# `( C7 O* l2 [. s/ t
8 X' E! S% e6 u: q

/ O3 ?( @# B2 r1 l2 Z4 S. A
高度重视中国品牌建设(适势求是)
汪同三 郭美晨

) ]$ w. z  R7 l! Q2 r( @
建设质量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用于度量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这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之外的其他所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不断探寻基本投入要素之外的能够促进生产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的要素,诸如管理、技术、制度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品牌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质量和品牌是有机统一体,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提升最终要体现在品牌的美誉度上;成功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都能使相关生产者获得溢价收益。

' n# O7 f. v0 ]  P- o0 p+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看,还是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看,都需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时再次强调推动这三个转变,同时强调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些重要论断既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为我国品牌升级和品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目的是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品牌建设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量。
, f7 n7 S7 P& C: c; p% A
加强品牌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观要求,是增进全球消费者福利的共赢选择。当前,我国品牌发展的环境日益优化,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品牌竞争力还比较弱,品牌建设水平仍然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例如,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上榜品牌只有37个。这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应该看到,品牌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数量,更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关系到微观企业层次,更关系到宏观经济总体水平。因此,不能仅仅将品牌建设看作是企业的事,而应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 u( `# W5 p$ C! }$ J5 Q2 Q; l3 W  X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中国品牌的生产力基础。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与自主创新能力,是打造良好中国品牌形象、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基础与关键。应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强产品研发与质量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强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从而打造一批能够在全球市场支撑品牌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能够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优质品牌,以质量和创新赢得消费者与公众的认可与信任。
# x% M: s. [# y0 N# Q3 e0 r
注入文化内涵,促进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一方面,要为中国品牌注入文化内涵,挖掘、提炼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让中华优秀文化随着中国品牌的成长壮大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以中国品牌促进跨文化沟通,赢得更广泛的全球市场。

& ?# O! E" H1 L( I9 S3 z! i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策先行。应进一步完善品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对中国品牌的定位、培育、发展路径、传播与保护等加强系统研究,加快形成系统有效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为中国品牌发展提供引导、支持与保障。加大对自主品牌与民族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机构,增强中国品牌在国际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通过融通中外的传播与表述方式,合理、科学、真实地发出中国品牌声音、展示中国品牌形象,增强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 Z2 Z- P0 {9 v+ F
$ V( o# q0 S- v8 s

! r& r2 ?3 W) L; p
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大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王永贵 刘 菲

9 z  b8 F$ I/ Y
企业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质量强国建设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一些产业和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质量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等。加快质量强国建设,必须大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 u+ ~8 P3 m/ e* L5 J. o! V
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又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企业应深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大潮流、大趋势,顺应潮流、把握趋势,站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认识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持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r4 j( k. y2 S. j9 |( G
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源泉。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在企业中树立质量先行和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价值理念,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大力提升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让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生根发芽,使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强化,进而转化为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和保障。

! ~6 D  N0 _6 O5 t( I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顾客在质量监督和管理机制建设中的协同作用。政府、行业协会等应从不同层面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做到引导质量“观”与严把质量“关”的有机结合。企业应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把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完善顾客参与机制,倾听顾客呼声,让顾客深入参与到企业产品服务创新与质量改进实践当中,发挥顾客的创新贡献和价值共创作用,实现顾客需求与先进技术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加快健全质量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质量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头上,建立有效的全程追踪与终身追责体系,真正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
7 S9 w+ R' ~" c3 c+ w
构建质量分析数据库。企业质量管理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只有让“数据说话”,才能使企业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情况以及市场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真实评价。为此,要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整合企业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质量—消费”模式和规律,从而精准分析质量与消费、生产乃至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企业优化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 U2 _) a2 N. E
以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必须将关注点从注重产出规模转向注重产出质量,逐步实现企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转变。为此,企业要时刻保持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警醒和危机意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既注重引进技术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又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依靠优质人力资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装备先进生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生产技术条件提升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5 ~4 x' T8 o9 I2 j

5 x# `  b* B  i9 }( M
让全社会共同致力于质量提升(观察者说)
徐明焕

- c/ Z+ d4 @. @, `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完成好这一任务,需要加强质量公共管理,完善质量约束机制,促进全社会共同致力于质量提升。
, l7 _, L+ h5 u* W
变质量发展规划软约束为硬约束。加强规划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对高质量发展重视不够的问题以及经济建设和质量工作“两张皮”问题,必须加强质量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在明确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的前提下,各地区、各行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化、具体化、项目化,进一步明确质量发展任务和责任主体,细化落实工作措施,有利于推动质量发展规划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质量发展规划经科学评估和论证后一经确立,就应像城市发展规划那样成为硬约束,能够发挥对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进而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2 |+ e+ K4 z$ @6 x* _1 e
加强对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的有效控制。产业和区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应创新从源头开始的过程质量控制机制,探索实施产业和区域重点项目质量评估制度、高质量发展立项评估制度、项目过程质量评估制度等,配套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措施,让高质量发展措施贯穿于产业和区域发展之中。严格控制不利于环境修复和保护的低质和同质产业重复建设,严防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发展方式反弹回潮。在区域经济布局上,坚持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整合重构,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主体功能定位布局产业,尤其应注意严控落后过剩产能向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转移。
4 Q1 K  n8 G: A% f0 d
保持质量安全追责的高压态势。当前,质量安全问题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未根除。必须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好政府作用,加强对质量安全问题的综合治理。始终坚持把质量安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准则,保持对质量安全问题追责的高压态势,倒逼各行各业和广大企业自觉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政府、企业和行业应分清各自所承担的质量安全责任,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快完善涵盖经济决策、管理部门以及具体生产经营单位的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在实现各市场主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中织密织牢质量安全责任网,建立从决策到具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追溯追责管理机制。

1 ]: v2 t  [8 f" d/ a& }/ V
严格产品质量合格评定标准和程序。没有严格的产品质量合格评定标准和程序,就不会有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在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合格评定标准与程序方面还存在短板。补齐这个短板,构建高水准、切合实际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合格评定体系势在必行。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加快构建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推广应用体系、认证认可服务与监管体系以及计量与检验检测技术保障服务体系,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对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新要求。既要建立健全涵盖宏观质量评价、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满足民生保障需要的新型标准化体系,又要加快构建规范的质量合格评定平台,切实提高技术保障服务能力。
5 m0 A- W6 r6 k5 r5 \: U" a  ~
全面加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建立完善能够反映质量安全需求和绩效的量化考核体系,准确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和作用。一方面,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统计分析技术标准,防止弄虚作假和重复计算质量经济参数。建立健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质量安全提升的成效。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机构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服务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考核,激励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支持高质量发展。

" t' u  O- f; V% O
来源:人民日报
- E0 E% _( a8 E"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11-26 18: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