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111|回复: 2

他山之石 | 解析“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实施“品质革命”的借鉴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0 15: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他山之石 | 解析“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实施“品质革命”的借鉴意义
' K3 @9 @0 d+ y  ]2018-03-29 徐建华 3 _; X0 z- y& y, ^% B
从最开始的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登上产业链的高端,纵观世界上一些主要后发展工业强国的发展之路,都曾经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实施了“品质革命”,从而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 Z, H7 n2 d! P- G/ O  K, U
“从国外经验看,美、德、日、韩等制造强国在工业化中后期都经历过‘质量低谷’,并最终成功实现质量升级和转型。中国制造要想实现品质提升,就要借鉴这些制造强国实现质量升级的路径和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剑波博士指出,在宏观层面,美、德、日、韩都曾经制定了“质量强国”发展战略。例如美国的《质量振兴法案》、日本的“质量救国”战略、韩国的“质量赶超计划”。在微观层面,各国的做法各有侧重。例如德国建立了“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日本重点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美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实施“卓越绩效评价标准”;韩国则通过构建品牌提升消费者认知。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质量强国战略亟待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这些成功实施了“品质革命”的制造强国中,“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两国通过一系列制造业方面的大规模发展,也都成功实现了从劣质产品演变为优质产品,进而成为全球优质制造的代名词。
$ {6 h6 o1 }1 }
ARJ21民用客机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客机。目前,ARJ21-700飞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3月25日,新开的南通—上饶—成都航线,由ARJ21首家客户成都航空公司执行,此前,ARJ国产支线飞机多次在南通试飞。据了解,ARJ21-700飞机现有国内外客户21家,订单453架。 许丛军 摄
“日本制造”标准的标准化
  u; g4 C' q6 r. d) P# J) l1 h& k
从重工、汽车、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今天的日本制造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在欧美就是“垃圾货”的代名词。日本制造之所以当时给人这样的印象,除了产品质量不大靠谱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期的日本货,靠的是“山寨”欧美的产品起家。& ~# J1 c- E! _6 F  S; o* w9 z
后来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山寨并非长久之计,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尤其是对质量的重视,更随着美国人戴明在日本的大受欢迎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日本也一跃成为全球质量管理方面的佼佼者,全面质量管理、看板管理、精益管理……引领着“日本制造”走向“品质革命”。
“李克强总理的‘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的号召,抓住了中国制造的现状的核心本质,为‘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现,保障中国制造的产品立足于世界和最终领先于世界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目标和使命。结合日本的各个制造环节的发展阶段的经验,个人认为实现中国的‘品质革命’,应当实现标准的标准化和人员的标准化,而这两大问题都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个方面。”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吴保宁说。
吴保宁认为,标准的标准化是品质的根本。所谓自上而下,就是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同时,鼓励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应当鼓励企业自下而上地推行生产制造现场的基本工序的标准化,这是日本制造业维持品质的一个独到的强项。生产制造现场既是基本工序标准化的制作主体,又是执行主体。这项工作推进得好的企业,既保证了品质形成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又保证了品质不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波动,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造成品质不良的特定环节。反之,这项工作推进得不好的企业,无形中让品质形成和生产制造的过程成为了“暗箱操作”,不仅不利于管理监督,还极大地造成了对特定人员的巨大依赖性。人员的标准化是品质的保障。所谓自上而下,是企业必须要有一个针对品质问题能够停产停工的品质保证部门。所谓自下而上,就是生产制造现场的基本人员必须是标准的百分之百的执行者,这同样是日本制造业维持品质的一个独到的强项。
“德国制造”的系统工程
0 L9 k+ g: w& n& K
廉价、山寨、不正当竞争,这是崛起中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经常遇到的非议。然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被誉为世界工业标杆的“德国制造”,在131年前曾经遭遇了和“中国制造”同样的非议,英国人甚至给德国造产品扣上了“厚颜无耻”的帽子。
# n2 h# L  s$ h) }% N* \- s  E
1887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并把这个条款写了进去,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来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
侮辱性的法律条款彻底地羞辱德国人,同时也强烈地激起了德国工业界的觉醒。英国人对德国产品的抵制,以及对德国产品的羞辱性决定,引起了德国人的深刻反省。1887年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
从131年前的那个日子开始,德国人奋起直追,以一种执着精神,以近乎刻板的质量意识,赢得了自己产品的口碑。“用质量去竞争”,成为德国工业界的至理名言,严格把好质量关,成就了“德国制造”。如今,德国产品早已成了高品质、大品牌的代名词。德国凭着专注与执着,打了一场制造业的翻身仗,成就了“德国制造”的百年基业。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品质提升是必由之路,这是从重‘量’到重‘质’的蜕变。而且,‘品质革命’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也紧密相关,常常说‘魔鬼出自细节’,从产品的品质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于工作的态度、对于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说。
郑春荣认为,“德国制造”从劣等品的代名词到高精端产品的代表,也经历了一个痛定思痛的过程,其实涉及如何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局面下,始终确保本国制造立于不倒之地的难题,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品质,持续不断地走创新之路。除了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德国重品质的制度设计包括“德国标准”委员会、双元制职业教育、劳资协作制度、产品监督制度,等等,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品质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行为体的协作保障,涉及教育(尤其技术工人、工程师)、研发、物流、销售等各个领域,需要在制度层面建立激励乃至倒逼机制,使得企业以品质取胜,而非固守薄利多销的思维。
- End -

7 ?2 [+ c( ^: T0 ?% s7 U* Y  Y' J
2 [% [- `# s/ h4 ?' Q+ U. g5 i* R: v
! v* f' O3 h3 n' h" `+ H
5 h8 W7 T' S- `* p7 S
发表于 2018-3-30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点评

对造假者严厉处罚,才能弘扬正气。很遥远的路上。  发表于 2018-3-30 16: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6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