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新矛盾”,小编带你看看这些媒体的解读。
" z j! O' g5 t' K* P+ f V H
人民网评:“新矛盾”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 K7 \* g0 H. G# q. S
9 K% t% m/ F$ |0 _( z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准确理解“新矛盾”的重要判断,需要我们从唯物史观认识论出发,抓住现实国情的“变”与“不变”,全面厘清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从而把握勠力同心的奋斗方向。
7 b2 j; T4 ?6 t5 W( K( V" l6 \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运动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1956 年的中共八大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 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三次表述总体上呈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问题意识与导向调整。
* c' s. g' a% K' M& e
具体来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依据在于生产力的供给侧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侧间的关系。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百业待兴,恢复国民经济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是中心任务。待到改革开放初期,“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从“温饱”奔向“小康”、从“生存”步入“发展”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如今,中国人均名义GDP已从1955年的150元、1980年的463元逐步跃升至2016年的53974元,同时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建国初期的“贫困”、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逐步降低至2016年的30.1%,距离“富足”标准只有一步之遥,综合国力与生活水平均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劳动生产率及其潜力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从“基本小康”跃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这些“非物质”“非文化”的需求同样亟待满足。“新矛盾”的历史与现实依据正在于此。
2 g" x. ^; C2 ] [4 R
由是观之,“变”的是生产能力、体制机制与治理体系,“不变”的是发展蓝图为人民绘就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据统计,在报告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热词,“发展”共213次、居首位,“人民”共158次、排第三,充分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新时代党的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我们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决胜全面小康的智慧之源、力量之源。展望未来,无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提供更高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均衡的发展、更健康的体魄、更专业的社会治理水平、更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更清新的空气、更美丽的中国,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 N c2 N# P1 O* m8 |环顾全球,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坦荡荡承认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困难,进而正视问题所在、积极寻找出路。英国学者罗思义日前撰文称:西方深陷“新平庸”,中国持续“大发展”,原因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承继这一制度优越性,开拓新时代“人民至上、天下为公”的方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调控,朝着更平衡更充分的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奋进,中国人民定能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东方奇迹”新的历史。
, O& |. J) c5 j
# X' V5 e" E$ E% P6 V* e, s
/ b# C; J0 o1 e* D《中国质量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5 u- a: p: ?/ X: y( f' Q: ^7 n& t6 k5 _- L! b$ Q5 w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善质量供给、提升质量水平无疑是其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为了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报告在论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指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求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十九大报告中,对于质量工作还有多处表述。报告在概括十八大以来的5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时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质量也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之一。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 j- Z% E2 k7 G7 N2 a6 k0 X% E. ? W
光明网: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 `2 w8 g2 J9 y& b6 z- l( Q3 x X' q- J' u N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工作方针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意味着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变化。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
. S) l' f8 b8 H- h8 v" V6 W/ w一、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 f. [2 h Q. Z) L6 F( k* Z(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改革开放之初,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目前,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且在有些方面已经是制造业强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简单地说,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内部需求满足程度的矛盾。由于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有一部分人非常富裕,有一部分比较富裕,也有少数人仍不富裕。所有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由于发展起点不相同、发展速度不相等、发展程度不均衡,有很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尚且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就是让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3 o: L w' R4 \% [. ^. ?) z二、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
, e5 t& E7 o7 ^7 ]* ]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在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例如,过去老百姓吃饱饭就可以了,现在老百姓吃饱饭早已不是问题,而是希望吃得更精细、更健康、更营养。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这一需求侧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生产的供给侧也要相应跟上。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注重个性化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大背景做出的必然选择和必经战略。因此,宏观调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5 H6 m$ [* y8 e3 B& ?4 D! n三、从物质追求到全面发展
) d0 |( K5 y" ^6 C3 w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实际上是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中国已经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状态,老百姓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多地为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贡献力量,也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我国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反过来,一个政治清明、法治完善、公平正义的国度,才能够更好地保障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一定是人们各种合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的阶段,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群众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能会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 w) M" E% P/ z2 j7 v四、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
) t# ?0 y5 }" h9 Z
主要矛盾的转换意味着工作重心的转化。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由于收入分配政策还不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特别是财富分布差距较大,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减少地区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几十年,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加快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很大,一个省的面积和经济体量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因此,中国一方面需要实现均衡发展,减少地区差距,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龙头地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带动其它区域联动发展,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认为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G$ Q3 K/ G, l" f* x( e& V9 d
% A& ^6 L4 h2 D5 E1 g: ~来源:人民网、《中国质量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