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用户名
 免费注册用户名
各版块官方QQ群号新手如何获得更多贡献值审核员注册挂靠推荐如何成为国家注册审核员新手入门必读-论坛版规
查看: 1289|回复: 0

荐读 | 一位质量总监的空降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7 18: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荐读 | 一位质量总监的空降经历!
) t$ `0 J5 E; }# R* T. a" t4 b' `2017-07-06
9 g9 r6 h& {" X/ {* A7 U
4 ?% ?7 Y1 P4 z' X9 H
" S( J( w; O# j! O! m
不良品和客诉太多,每天忙于救火,还要被老板不停地指责,长此以往,品质人员首先失去了信心,这可能是目前许多质量人的现状。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3 o" k# W" ^7 _( A5 h. U
/ X% a( y% ]9 P

5 u( i- R/ K  h# D; Y

几年前,我空降到某公司任品质总监,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客诉问题极多,几乎每天都有客诉要处理, 这家企业的主要特点有:

1、  创新能力强,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2、  公司管理层从上到下都很勤快,行动力还不错,交期能满足客户要求,服务意识较好。
3、  没有过程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概念,ISO9000纯粹造假,体系文件是抄来的,从来不按文件执行。客诉问题时有发生,偶尔还会出现重大批次性电性能问题,同一问题反反复复发生,品质人员对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严重不足,客户对我们是又爱又恨。
4、  老板口头上很重视品质,开会时大谈特谈“品质很重要!”云云,但是品质与成本、交期相冲突时,品质往往被放在第三。
5、  老板的品质管理诀窍只有两字:勤快,品质管理策略就是:管理靠嘴、品质靠盯,这套策略以公司规模小时还凑合,但是公司规模大了明确不行,但是老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品质状况不佳的原因就是品质部工作不力、中下层员工执行力差等。

我在此公司中干了两年,取得了一定成绩,客诉问题的数量减少了80%以上,前面第一年主要在摸索规律,尝试了多种方法仍不凑效,包括调整品质部组织结构,增加品质工程师,加强员工的培训等等,个人感到极为困惑,不知道如何将这个民企的品质做上去?第二年终于破釜沉舟,找到了新办法,开始取得成效,主要的行动如下:

1、  对IQC这个业务过程推行过程管理的方法,取得了明显成绩,无论是作业质量、效率还是检验周期,都有显著改善,为工厂树立了一个榜样。
2、  将老板和高层管理者当众批评了一番,让大家认识到:“没有品质问题,只有管理问题,所有的品质问题都是管理不到位产生的。“
3、  分析汇总客诉、内部返工、报废等问题,定位出产生问题的过程,用过程方法快速解决,最初从一个过程全力推进,争取打歼灭战,一个点一个点地突破,最后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经过半年的整顿,工厂作业不良和来料质量问题导致的客诉基本解决。

比如,我在对所有客诉产生的源头进行分析后,发现排名第一的就是客户的特殊要求未得到满足,进而调查后发现:

3 |8 L. m( {& ^4 E9 v0 F1 U8 s

对于这些客户的特殊要求,以往的处理方式就是市场人员或研发人员在与客户沟通后,直接发个邮件给工程、品质、生产、计划等一堆人,这些要求有些可以做,有些不能做,但是没有组织评审,也没有人将这些要求归档,导致发出去的产品总是不能满足这些特殊要求,于是折腾开始了,首先是退货,接着是返工和客户的8D报告,再接着是客户的索赔和内部的追责,品质部疲于奔命。$ M$ y6 r, e1 H/ H

8 G( X6 j* q5 g" W7 a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 r% P9 Q$ u9 X8 [

对于“客户特殊要求的评审和归档”这个业务过程我们没有识别出来并管理到位,才是导致客诉频发的真正原因。


& O1 F7 }! f4 t. i. c0 f

接下来,我组织工程部、市场部、研发部对此业务过程进行了规范,确保每次客户的特殊要求都能得到评审、反馈、归档和出厂前验证,于是问题很快解决。

' U. w% @7 M4 L7 Z5 k; N

希望我的经验能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 d1 L4 {5 H! x: T4 F9 A


2 X2 e4 @7 G( u! E. [, |: Z# h) T
[size=1.2em]MORE
[size=1.2em]延伸阅读 ( l0 x% u: r& i

这才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 `. m7 Z& A: m5 T9 {) P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 r6 v$ ^1 T% j5 o
1
抛开“质量”讲“成本”是“飞蛾扑火”$ N$ U) T2 ~/ z- l

我在讲《项目管理》的课程中有一个计算公式:

' _  E5 C2 |' @; P4 D
" P+ R; o& h8 Q; k2 _, s% Q8 ]

一个项目的收益,要看项目交付物的质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风险是否可接受!同等条件下,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却并不一定都会带来高的质量。
( W' p* [. Y' M# F# ?8 O


6 S3 }- B$ c  F8 }% p  W# W4 V
    很多企业做项目,既强调高大上,同时又强调低成本、低投入,还要压缩时间、赶进度,最后把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做成了四不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c  w, n9 y' t/ p2 l: Y
    低成本项目的结果是,项目“交付物”质量低劣,既影响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又保证不了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0 M/ @3 F7 V* Q% A; C3 n6 i对于正常运行的工厂来说,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润,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当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辅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辅料质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备品备件库存和设备维修费用,更不是一味地减少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者工时、甚至降低劳动者工资。
7 I4 M. O2 j3 h% O; z3 N6 j
    在制药行业,大家都知道药企数量众多,产品品种低水平重复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不用政府和你谈判价格,你自己早已经把出厂价压得只够喝冷水了。
4 s4 _0 V, F1 t2 W
    有些企业做项目舍得初期投资,完全是形象工程,很多名企,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内部管理也是一塌糊涂,为了维持光辉形象,也只能处处粉饰太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软件文件记录做的天衣无缝,把质量体系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生产工艺的改进,效果微乎其微,GMP的实施,可是说是穿新鞋走老路,仅仅是提高了大家的文字能力和语言能力。
- X  ?3 W7 W4 I3 ~' x9 C
    最后,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天天是文山会海,一个偏差接着一个偏差,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升级、培训,庞大的质量体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与生产车间却毫不相干,生产车间仍然是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

$ W6 O2 d* ~; E* E
    效益不好的企业,干脆把买来的文件束之高阁,把过认证时候的质量人员减了又减,工程人员和维护人员也走光了,GMP证书到手,GMP水平恢复到认证之前!

: v! U! C. p/ k; i6 X! U# c: ?
    很多企业GMP认证上千万的投入,盲目扩容扩产,造成市场竞争更激烈,为了生存,低于成本价销售,当然不会低于生产成本,只是尽可能使用廉价原辅料、劣质备品备件和劣质耗材,使用廉价劳动力,根本没有办法提取折旧,这完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 O  e' m6 V* A# V
    很多药企,年初都会制定“产量、销量、成本、利润”指标,甚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下达“节能降耗、减低成本”的指标。
( z& @( t: ?" E. ^
    长此下去,产品质量必然无法保证,而离开了“质量”去追求所谓的低“成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W) w% Z( B1 v1 e) p, [" E
2
不计成本,追求质量也是“走火入魔”
  z* ^: y/ f2 t( L* S2 \4 G8 ^
也有一部分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价格最昂贵的设备、采用最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采用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原辅料,这当然无可厚非,有钱任性!
& c4 |1 i( I3 ?; m  X7 _5 y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一个最优的性价比。

: P5 F+ B7 Q! z* J7 t" v
    药品质量,取决于药品对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取决于患者可接受的质量风险,同时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整体行业水平的提高。

9 l: M0 Z6 D8 ~  U0 _
    比如说药品的纯度,世界上永远也没有100%的纯物质,那么也就永远没有杂质为0,但是在当前有限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杂质研究改进工艺,差不多达到极限以后,可能每降低0.01个百分点,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成本升高。

5 R( Z( H; B5 J  A  E
    再比如水分,现有条件下药典标准为2%,你非要制定0.5%的内控标准,你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更换设备、改进工艺,投入大量成本,本来想以最高的质量赢得市场,结果有一多半批次的产品不符合内控标准,又不舍得报废,只能“偏差处理”以“风险评估”的形式放行,给质量体系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大家都做了无用功,还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U$ A2 U1 Y/ ^- j& \! l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为控制策略不适当,制定的内控质量标准过高,制定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过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把自己捆绑的紧紧的,动一动浑身都疼,看似严苛的管理,实际到头来不是损失巨大,就是明紧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5 }8 X; C7 E" S
    所以,研发阶段,我们就要充分研究药品的质量属性,基于药品的患者风险和安全有效性,认真制定质量标准,工艺开发阶段就要考虑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的工艺设备,规划合理的设计空间,制定合理的验证策略和控制策略,为将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的高效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 w8 ]& ?$ I& I+ [1 v- i
    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质量风险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鼓励创新,但是决不是盲目的无谓的提高标准。
7 m, C1 a% {) y
    “口服车间按无菌车间建设,无菌车间按口服车间管理”,质量能有保证吗?
! B/ ^8 r; y5 n$ i1 @7 Q" u
    “几十年如一日进行一个产品的杂质研究”,药品质量就能提高吗?
( q% h7 L, x+ `; A% z: H; P2 d# S! D1 C
    “强调数据完整性,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全部实行带审计追踪功能的计算机控制”药品质量就真的能够提高吗?
; Y  L' y+ s' c# g, M5 T' x
3
质量体系与经济效益
0 H8 |3 }8 ~& I* B4 m, E
    质量与经济效益,大家应该都知道:
4 V/ K( [4 c: \. X$ |; X* L: j# r: ]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市场,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最后也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 B3 e$ ^, ~8 K. @5 `4 o" x1 n+ s& c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质量体系的经济效益,大家都把销售部门当做金娃娃,把生产部门当做金矿来挖,质量部门并不能有效的参与到生产过程控制中,而是变成了救火队、清洁工,出了问题出来收拾残局,对内是写写画画、纸上谈兵,对外(监管部门)是遮遮掩掩、粉饰太平。# k, m7 P2 T! ]7 M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也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 f$ o* ^6 ?6 A$ H, J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定是项目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项目设计阶段就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GEP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硬件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

4 k/ _% o' g# D; @& l' _) G$ X* _% O& v
    同时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全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

( [+ v. j4 C! {
    日常的制药质量管理体系,唯一的任务就是保证整个工厂体系维持在验证过的状态,做好日常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监测,做好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回顾,做好变更控制,做好偏差处理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

7 v$ u  I5 m1 C" n, h$ d$ D# q
    要做好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学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基于当前的科学知识发展水平和质量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将“人机料法测环”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高调表演!
' {# c* M! C1 |2 `: Z6 y
    合理的水平,并不是对于某“个体”企业而言,现在很多人讲国情,讲企业实际情况,讲困难,讲生存,讲GMP不能够一刀切,目的就是,“我穷,我可以不高标准严要求,你有钱,你就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 i: Y6 `. X2 N+ ?# ~+ O' v- c! `
    我个人倒是觉得,GMP是制药行业的最低门槛,即使是将来取消了GMP认证,“优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还是要人人遵守的,他毕竟是经过practice的GOOD  MANUFACTURING ,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学习、不遵守呢!
5 i" U- G# ?$ T5 K5 |2 G
4
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
: v1 N0 u% l' G6 J) i
  •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 |, G8 G2 V4 q- z: h

9 }) _  Y. g. |
    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
8 a7 a+ `, i" F! ?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人监督人,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履行质量义务!
$ X+ D/ }* F( h( h5 Q
    什么时候不需要QC的检验结果出来,每一个岗位的生产人员都可以自豪的说:“我生产的这一批肯定合格”!

4 n7 c. }2 p0 P: ?  Z
    什么时候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来处理质量问题,而是第一时间把质量问题消灭在生产现场!
: s; `: u# A0 r# l( B8 \( x' \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处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风险、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前预见、提前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即时发生了,也早有预案,没必要天天吵架,天天开会研究偏差该谁报告、偏差该不该记录在案、该不该对检查员公开了!

/ z) y+ I2 e! t1 n5 [% Y; x2 l
    说到底,什么时候“质量体系”还在,但是却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或者需要极少的质量人员,什么时候我们只要抓好“生产管理”,抓好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专门的强调“质量管理”,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更有保证!
8 s1 {1 s6 }" j/ J  |
    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我们还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
$ k  }; M6 k- C
    “有效、高效”的质量管理,任重道远,我们,一直都还在路上!
; n& m7 ]9 z" R. s) y( X- d+ p
    质量体系还在,质量人员已无!
    这应该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C% v' ^) P1 u3 X
- End -
4 B" \3 A5 D* S; H6 {( a, U8 E

" J4 K1 u- t* d# V1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用户名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ISO爱好者 ( 鲁ICP备09041441号-1 )

GMT+8, 2024-11-25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