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施之后,很多实验室同仁后台咨询认证君相关内容。今天,质量与认证微信为大家带来新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旧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条款对照表,方便大家学习领会新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容仅供参考。
| |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4.1组织2 Z: A0 c# j5 g1 a6 r: `* a& F- l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4.1组织, o+ G# f- l) N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 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 |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所在法人单位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
4.1.5 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识别潜在的利益冲突。 | |
4.1.6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工作开展需要,可在其内部设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 | |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 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
4.2.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等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 | |
4.2.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独立于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
4.2.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检验检测机构有措施确保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g; T1 _+ D1 j& }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n8 B( p7 A/ ?0 g7 M' E: e# T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
4.2.4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经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 | 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
4.2.5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 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
4.2.6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 | 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5 q2 G/ G4 J3 V( G5 x7 A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
4.2.7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聘用关系、录用关系。对与检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应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 | 5.1.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
4.2.8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 v5 f1 e8 [; h/ a- C0 Kb)资格和培训计划;
6 h& A, ], I+ g( M8 fc)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职责;
0 T; A8 `& T3 H1 v7 rd)检验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的职责;
+ j+ s1 y3 i8 _0 f" n: Ne)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 g- I7 ]; D x9 w- s/ J
f)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的职责;' Z$ g3 t* F# n7 Z# U
g)管理职责。 | |
4.2.9 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和证据;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检验检测机构全体员工;应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 | 4.2 管理体系- o7 T9 ^: J* m! B& a% \- y' N$ T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
4.2.10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检验检测所需的资源,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检验检测机构应有质量主管,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主管应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或资源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a& \8 ^; @+ M. I5 `" _& V' ~* U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
4.2.11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并经考核合格。以下情况可视为同等能力: a) 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1年及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3年及以上; 7 T9 @( M; i, e/ }; Q' b' s" N
b) 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5年及以上;
6 k- j, r8 s( ]9 }8 G2 f* Y c) 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8年及以上。
( S9 X* j( J) F+ Y c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 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
4.2.12 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有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资格。 | |
4.3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 |
4.3.1 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检验检测机构的固定设施内的场所、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以及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的检验检测工作。 |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
4.3.2 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检验检测结果无效,或不会对所要求的检验检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检验检测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验检测时,应予特别注意。对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 |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 c. f5 O O! u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
4.3.3 依据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要求,当影响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要求。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 | 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
4.3.4 检验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可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B- R( @8 a6 L* I* W2 v6 Z% s% H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8 \+ h) \ {" J( [' j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
4.4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 |
4.4.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等,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
4.4.2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检验、检测的设备。对检验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 p* g! i5 V2 ~; L4 u, m" u* W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
4.4.3 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检验检测有关人员取用。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 |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a) 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 [6 }' s/ m2 ] F9 H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 f2 a$ ~: }' M( I# F: Jc) 核查设备是否符合规范;
& ~3 `, ?, r6 @( j5 n5 |, H3 s# Ed) 当前的位置(如适用);
3 Z$ l2 y. N) K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6 _$ B6 b8 c/ z0 L7 i- o5 v3 N' \5 @
f) 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0 ?2 ^5 Y3 }( X0 C, i% Fg) 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9 a6 B7 n$ \" W' `( P
h)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1 e. x9 A; E; ^' E T) d' t a) 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h, a G/ X/ s4 G& c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 H" z) r, k" s* D c) 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 |/ v p: f( q- X1 e
d) 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 o. l5 Q9 N- D8 d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V2 v! H0 [" T: S
f) 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 R! k$ D% _1 w+ k: } g) 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J( T; g7 l/ F6 D; }" u1 j
h) 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7 b( ]6 n; a% m" D4 F$ d
i)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
4.4.5 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检验检测机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检验检测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
4.4.6 检验检测机构需校准的所有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 |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 r' R. X! q1 ~8 F5 U+ J$ x G3 m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
4.4.7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检验检测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 |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i# m$ n* c7 X6 x8 z' E1 N& u/ X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
4.4.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当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
4.4.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的溯源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SI测量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维持其可信度。同时按照程序要求,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标准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 5.5.1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u) E! B# c' @( C0 U; V( ~
9 s4 q3 y5 R2 ]* {9 C* X w. w! [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
| |
4.5.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 | 4.2 管理体系
" T/ ~ N$ g2 G+ w9 V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
4.5.2 质量手册应包括质量方针声明、检验检测机构描述、人员职责、支持性程序、手册管理等。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中应阐明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经最高管理者授权发布,至少包括下列内容:a) 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 \; y' f) u) Pb) 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 a; g+ J6 F2 S5 {c) 管理体系的目的;
2 y% @, k2 a. p+ C8 c; T3 R0 kd) 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 z6 O6 N5 [! pe) 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 4.2 管理体系
, u/ C+ C* G, S% T: b) c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
4.5.3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避免卷入降低其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信等方面的可信度的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要求。 |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2 m6 S: e+ z( u- x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4 y: `0 w* H' ?8 B z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
4.5.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检验检测方法,以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规范、手册、指导书。这些文件可承载在各种载体上,可是硬拷贝或是电子媒体,也可是数字的、模拟的、摄影的或书面的形式。应明确文件的批准、发布、变更,防止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 | 4.3 文件控制! J7 }9 s1 C) g5 J0 ?$ M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
4.5.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变更、偏离应通知客户和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人员。 | 4.6 合同评审/ z3 v h: S: |9 Z: z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
4.5.6 检验检测机构因工作量大,以及关键人员、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原因,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标注分包情况,具体分包的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3 N' X f7 q6 O2 ?4 [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
4.5.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程序应包含有关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接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名单。 |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 L" ^4 E9 ^' o# ?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
4.5.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应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在保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 |
4.5.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并采取回避措施。 | 4.7 申诉和投诉" d% O X D( O0 ]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
4.5.1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出现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不符合工作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恢复被停止的不符合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不符合工作。 |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2 U% c. h4 S' z k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
4.5.1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在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出现对政策和程序偏离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应分析原因,确定纠正措施,对纠正措施予以监控。必要时,可进行内部审核。 |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6 x8 D7 q0 |' ~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
4.5.1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和改进,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程序。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的发生并借机改进,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 |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0 G# E$ h% j% F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
4.5.13 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 |
4.5.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质量记录应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技术记录应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校准记录、员工记录、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副本。每项检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抽样的人员、每项检验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时予以记录,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 | 4.9 记录1 }7 _7 L- ]: b3 w% H% m# E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X, a4 N; Q3 Y+ X4 [% n! h1 g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 N, g3 O9 b7 w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
4.5.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主管负责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验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审核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 | 4.10 内部审核% Y9 c9 y3 A0 O& ?5 F" F4 i: z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
4.5.1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a)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总体目标;
$ b. \& G" ~0 Zb)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1 f2 @7 }! c7 ]- x! R* h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N/ ?9 J) k" t+ a
d)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g2 E& ], |8 O0 K F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J6 A7 |7 R2 T2 N! e2 W: }+ P) D
f)上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 T- X5 z2 E+ [
g)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b( y1 g2 m. R' v# ~ L
h)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3 T8 G& ^7 k3 c9 q: C5 k6 Y4 }/ D
i)客户反馈;
! S3 f7 b( z, D# w7 aj)申诉和投诉;
8 z8 r2 m4 O) Bk)改进的建议;
! A* s- r' I$ K) B9 O4 q6 h! Ml)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配备、员工培训。8 S2 Y' N7 ?8 i& a' H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6 J. t4 Y3 o. F* m
a)管理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 K$ G; _/ r. ]" T0 n# M: Zb)满足本准则要求的改进;
5 i: A2 s k1 s1 x0 bc)资源需求。 | 4.11 管理评审
5 j5 P2 m: h6 @0 Q/ i; K3 ~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 m6 W Y! R; C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
4.5.1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使用适合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的程序,包括被检验检测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验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制定的方法。 |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
4.5.17.1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指导书。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须在该偏离已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经批准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 T3 X: O( [ B- e6 |9 m( E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
4.5.17.2 检验检测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方法,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说明,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
4.5.17.3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需要,自己制定检验检测方法的过程应有计划性,并应指定资深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提出的计划应随着制定方法工作的推进予以更新,并确保有关人员之间能有效沟通。当使用非标准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且应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及检验检测的目的,所制定的非标准方法在使用前应经确认。 |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
4.5.17.4 无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特定的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如果检验检测机构认为客户建议的检验检测方法不适当时,应通知客户。使用非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信息:a) 适当的标识;9 d+ k' S v5 v" ?. L2 M
b) 范围;! e- W- ?1 L* `0 N
c) 被检验检测样品类型的描述;
5 W- G0 t# A" xd) 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
0 ~+ W$ t! s0 r0 O+ `1 Le) 仪器和设备,包括技术性能要求;
) m+ K& T, o2 p2 s$ af) 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 z/ s+ {7 ]' r! Y- [) m1 R
g) 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
0 A) e) T# f5 I0 U- Sh) 程序的描述,包括:
8 q1 e0 t/ V+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 e. I4 V" r6 b1 S. H+ H6 w——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 ]5 q: y6 Y9 d( W0 Z( Q——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1 k5 S6 U; M/ {! Y, B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 `* c, c6 _0 A* q+ F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D8 P/ ?$ h% q3 Y; @# }
i) 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3 @. k- J. c4 x# `, Dj) 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 _# V. y- ]% A* T: ek) 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
4.5.17.5 方法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判定检验检测方法是否满足预定用途或所用领域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记录确认的过程、确认的结果、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结论。 | |
4.5.1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a) 对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形成详细文件,并确认软件的适用性;
# H+ Z: x/ V* b5 X. g——相关硬件或软件的定期再确认;
& t0 P2 E3 J8 ` L——相关硬件或软件改变后的再确认;0 u/ h5 a, x0 N; ` D! x! n' Y
——需要时,对软件升级。
! q0 Q. p+ I! O7 y8 f6 Db) 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 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的处理;
& S1 z! A% K. j, yc) 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 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
4.5.1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需要对物质、材料、产品进行抽样时,抽样的计划和程序。抽样计划和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时,这些要求应与相关抽样资料予以详细记录,并纳入包含检验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当抽样作为检验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应有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作。 |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0 t9 v1 i# y& z5 g" ?: m
5.6.2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l' e2 S) A' `$ J& z+ z
5.6.3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K1 w, T: x, G$ H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
4.5.2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用于检验检测样品的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清理的程序,包括保护样品的完整性、保护检验检测机构与客户利益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在检验检测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样品不会在实物上或记录中和其他文件混淆。如果合适,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的细分和样品在检验检测机构内外部的传递。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应避免样品在存储、处置、准备过程中出现退化、丢失、损坏,应遵守随样品提供的处理说明。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当样品或其一部分需要安全保护时,应对存放和环境的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该样品或样品有关部分处于安全状态和完整性。 |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2 ?$ `$ f n, V- M5.6.6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 e& J; y9 K% {5 G8 M2 K/ M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
4.5.21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区分检验前过程、检验过程、检验后过程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监控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这种质量控制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0 q7 }" B! M$ q _6 X
b) 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 X. k: G0 h. {4 C$ T" T. X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
' Z. X1 f* X! v! m8 s' ld) 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 E$ ^' p# B8 o" r# n9 C& t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 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z$ m* {. w. [1 }5 f
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u; D; e/ ~) R
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 m$ @* V0 `, P
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 u& O0 N+ \ K8 s' Y% }( k; g; F d) 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 N/ [- ^* K9 n1 m* Y/ d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0 t8 m# ]+ Z. L& M! G0 E2 a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
4.5.2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能力验证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并将相关结果报送资质认定部门。 | |
4.5.23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a) 标题;
9 h H$ h$ j" S1 X# gb) 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适用时);
8 G( h6 v! V) t' fc) 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的地点(如果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5 o& a# u; X( D
d) 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硬拷贝应当有页码和总页数;
/ [" s% ?: |5 P8 i/ [) |) Qe)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1 \+ S0 ^9 c5 ^
f) 所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 t: X/ @7 {8 |# |+ U% b$ r% K* V" V
g) 检验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6 m0 n0 ]: d: j( I+ B6 Uh) 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验检测的日期;
; f6 y7 t: H' N5 Q% X& Xi) 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供检验检测机构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2 P" E9 Q) o2 |5 k! O% I) ^: j2 ^7 Aj) 检验检测检报告或证书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P3 ?& J& J- R5 M. [# T; r* Z9 fk) 检验检测机构应提出未经检验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声明;8 B* N# d* F' d+ v% u% I! M
l) 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
. U) k7 ^8 D$ Q$ _# em)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 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 o% J7 {0 k; U0 M8 [. @9 K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8 D% Y) G' ^- e* r/ x
a) 标题;
) x8 L% W' F) e4 c b) 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0 i6 j7 A* r1 p* k. n& S( d3 p
c)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 G `1 B% \- _' [ d)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t% O! u# U8 {& N. c
e)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 k/ r4 m4 I/ }. a3 s/ b f) 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B8 g- m. z) H1 W m4 A' X; l9 n1 W
g) 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3 l& i3 H9 f* l# W h)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 z. I* V% P3 T/ Y) h: I* N i) 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7 _* F* C V6 E. I9 A% n, A$ X j) 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 Z6 p( i# ^! S' F k) 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
4.5.24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 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验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 W7 n+ p! H( Lb) 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规范的声明;
; Y% M: {- u" ic) 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B6 F. ^' ^0 E" `3 B0 r
d) 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 }5 Y5 h' f2 N1 Be) 特定检验检测方法或客户所要求的附加信息。 | 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C* V# w( [' G% |
a) 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6 r2 \. \# u0 J- ]/ h! i6 L b) 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 f! r0 U1 A9 A4 ?3 V, R1 _& C) L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 s3 B3 c# K0 { t d)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
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括下列内容: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T( q" R( S2 g( h9 |- `1 u+ P( E
a) 抽样日期;
2 |$ x A' b8 r8 y* ?; sb) 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包括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系列号);) V2 T6 ]* s: y- Q4 Q
c) 抽样位置,包括简图、草图或照片;
* f- i3 d+ j5 V! k% R9 e4 Ed) 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 ~ S% _' G' {( j
e) 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 c9 \5 c1 T1 o8 L1 rf)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标准或规范的偏离、增加或删减。 | 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0 x+ P/ s/ C+ I0 B# ]
a) 抽样日期;
, n9 M1 k% L: p, E- C* k# Q b)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0 S6 Z$ @- t- q- ^# ~" d) U c) 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0 V/ N( `$ e: g' w" L7 A d) 抽样人;
: P& f0 ^: W- c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 m8 u0 Z b3 S4 r4 @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
4.5.26 当需要对报告或证书做出意见和解释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意见和解释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对检验检测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意见;
- C$ E" b% K2 ob)履行合同的情况;
; O0 Y3 [. Y) }1 L$ G6 }* l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G) I3 T3 O% V2 o
d)改进的建议。 | |
4.5.27 当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包含了由分包方所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
4.5.28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验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验检验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若有要求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结果发布的程序。 |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
4.5.29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签发后,若有更正或增补应予以记录。修订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标明所代替的报告或证书,并注以唯一性标识。 | 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
4.5.30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 |
4.5.31检验检测机构的活动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的程序。应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提出对风险分级、安全计划、安全检查、设施设备要求和管理、危险材料运输、废物处置、应急措施、消防安全、事故报告的管理要求,予以实施。 | |
4.5.32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年度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 |
4.5.33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a) 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 k1 g5 o/ o6 [$ F; O
b) 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 L$ I- z) P% m3 n* ?* J2 ~
c) 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 e1 m* u" C/ w; P7 c- P6 I
d) 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
) e+ E' C& p2 D# \7 q R( x6 Qe) 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 4.1.8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
4.6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的评审补充要求。 | 7 g5 b3 `/ b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