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L, p1 j5 `3 a+ |$ I3 s
- ~5 D* M* F3 B
寒意猛烈,也正是冬令进补的时节。作为传统的补血佳品,由驴皮熬制的阿胶尽管“名贵”,却深受欢迎。可你是否担心过:掏出不菲的钱款,买到的却是用牛、猪、马皮甚至工业用皮等原料熬制的伪劣阿胶?
+ S: j) K2 L. Y2 E. B _
业内人士指出,以原料驴皮供应计算,阿胶年产量应该只有实际销量的六成左右。这意味着,可能有近四成假冒原料混入了生产环节,化身为形形色色的“阿胶”产品,堂而皇之地在市场售卖。9 [) r. [7 g7 c) D
' I7 `7 h" O" _- \
原料VS产量:有点“驴头不对马嘴”
; y3 f% b. R8 k* _
/ I# B- S+ i, H. L
这是一组耐人寻味却不耐推敲的数字:
山东阿胶行业协会根据100多家阿胶生产企业的年生产量报表推算,阿胶年总产量至少在5000吨以上。
来自阿胶行业龙头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按中国市场阿胶销售量估算,需要驴皮400万张左右,而国内供应总量不足180万张。
^/ J% M$ u* `6 Z# O% I" }, ^+ n6 _$ |
" T4 f9 N( S! M- {* k2 |) f 据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我国驴存栏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100万头,下滑到目前600万头,并且还在以每年约30万头的数量下降。
阿胶行业专业人士董书光介绍,按照每年正常出栏120万头计算,再加上驴皮进口因素,全年可生产的阿胶总数量也就在3000多吨。全年可供制胶的驴皮,只够实现当前产量的六成左右。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受暴利驱使,一些厂家在阿胶原料中掺假的行为屡屡出现。由于价格相对低廉,这些伪劣阿胶产品通过贴牌或者散卖等形式,销售到偏远的县乡一级超市或药店,或者通过网络渠道打着低价的幌子销售。目前市面上药用和食用的阿胶产品主要有阿胶块、阿胶口服液、阿胶糕、阿胶枣等。这些产品鱼龙混杂,有的阿胶糕甚至根本不含阿胶成分。
' w, f( Z: m% j2 _ }0 P
种类、价格有点乱:“信任危机”成了大问题
# y/ i5 \ L& r1 M
, X( r# b& `3 d- Y1 I 阿胶属名贵中药,是山东特有的传统名品,全国九成以上的阿胶产自山东。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分会常务委员、中医师闫石说,药典明确规定:阿胶只能采用驴皮熬制,有补血滋阴润燥功效。其他动物毛皮熬胶功效各不相同,其中牛皮熬胶叫黄明胶,其功能与阿胶相似但效果次之,而用马皮熬制的“阿胶”效果恰恰相反,马皮药性下(行)血,“孕妇一旦食用后,极有可能导致流产。”
“驴骡、马骡的原料皮,在基础氨基酸检测上难以区别,容易被用来掺假。”山东省农科院专家步迅说,骡皮因有马的基因,所以也不能熬制阿胶。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阿胶产品种类杂乱,每公斤价格400元至4000元不等,价格相差甚远。
据山东阿胶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前每张驴皮不足500元,2014年已突破1500元,2015年平均收购价格每张超过2600元。每张驴皮预计可生产阿胶1.5至2.5公斤,仅驴皮的成本就达到平均每公斤1200元以上。
“市场上低于成本价的阿胶,肯定不是纯驴皮熬制而成的正宗阿胶。”业内人士说。
0 v. Y8 B; j% M0 s0 e解“阿胶乱象”:不单是个“自律”的事
- o7 ^1 l9 l8 D' V8 x8 k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阿胶行业面临两个“鉴定难”:
一是原料鉴定难,皮张混入骡子、马、牛、工业皮、屠宰场的下脚料皮等,传统鉴定方法受到挑战;
二是产品鉴定难,掺假阿胶产品繁多,药典方法滞后,跟不上造假技术。
4 i0 E" l( P/ ^: x$ W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国家对阿胶产品主要检测掺假的目标是牛皮,即牛源性成分,而对于马皮、骡皮、猪皮等成分未做强制要求,这给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各种手段混淆驴皮留下了空间。
* @& w5 A+ P7 ?) F
目前仅仅依靠“头、耳、尾、蹄”齐全、整张驴皮的传统检测手段,已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关键是在源头控制驴皮原料的真伪。
; P1 s& D: t' A- b. S2 j9 f 食品药品安全是民生大计,如何在品质上取得成效,一靠国家监管,二靠行业自律,三靠技术进步推动。, {+ t! u; n$ Q3 {3 a1 g j
对此,也就要求强化食品检测仪器的研发创新能力,摆脱传统鉴定方法的束缚,争取可以更加详细具体地分辨食品的真伪。
1 x% h. n2 G* U5 o
技术创新一直是产业进步的核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满足社会要求,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仪器也在更新换代。不同食品、不同要求,都会有不同的分析仪。现在针对阿胶掺杂问题,希望可以尽快研发出对于检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