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用户名
×
反思 | 质量人生存:聊聊质量人本身的质量 2015-03-11 [url=]质量与认证[/url]- `7 Z( c9 i3 y) D# A
1 Q Q/ f7 b# U2 `: F% d) @/ s S4 u
危机也意味机会:中国制造业质量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这是迟早会发生的。当质量意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时,对质量人本身的“质量”要求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 ?( l X: s& {/ f+ C! X$ Q, M: P1 Q2 Q# o x
有一次跟国内某钢铁集团的质量与技术总经理吃饭闲聊,他问我一个问题,国内某知名家用电器品牌H在美国卖得怎么样?言下之意是,H公司是中国产品和质量的顶尖代表,拓展美国市场多年,也有一定市场份额,这些成就应该能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印象吧?我很委婉的告诉他,当有100个像 H品牌这样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就会不同了。! c1 t, c: D, S! p
; t$ N5 ^* g) d7 `- |. P* u! f! @& y 时至今日,Made in China在西方国家仍然是劣质和廉价的代名词。在毒奶粉事件之后,美国某食品公司居然在标签上公然醒目地标注 “Not Made in China”。我们咨询的一家意大利制造业企业,整个产品制造过程几乎都在中国工厂完成,最终以半成品的名义返回到意大利工厂,经过简单的表面处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上Made in Italy的标签, 公司员工坦率地告诉我们,同样的产品,这个标签所能售出的价格和带来的利润是 Made In China的几倍。7 y5 s; s; h3 `: ?
5 C- n! _8 M; K' v 我无意要引起一番对这个话题的争论,我的意思是提高中国制造这个品牌的整体形象任重道远,这也跟千千万万质量人的工作和未来发展方向息息相关。我首先钦佩活动举办方用“质量人生存”这样大胆的字眼。这个题目和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在中国制造业普遍以短期利益和市场份额为导向的今天,质量意识和质量人在中国的制造业不同程度上是被“边缘化”的——高达 91.2%的被调查质量人希望在外企或全球五百强企业工作,我相信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止是薪水问题吧。
& a# v& N/ _# s S n) Q: v, `3 L: ]7 `( q0 [* k$ [* r0 ]
危机也意味机会:中国制造业质量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这是迟早会发生的。当质量意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时,对质量人本身的“质量”要求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们结合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为一些企业咨询过程中,对一些质量人的一些观察,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 D; ~* Q! B) c
+ j7 `8 b, u+ P4 _. G$ v$ v7 h; ]7 k& q系统完整地学习质量方法1 f1 C: d7 N- E; _5 R. b5 _; [
' H' Z) c8 s& r D9 K) s* `% B% g0 k
我个人认为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精益六西格玛或DFSS培训几乎涵括了所有的质量工具,并且提供了零散的工具方法培训无可比拟的结构性思维方式和额外知识。某日资企业的人事总监告诉我,现在外面流行什么方法,他们就给员工提供什么样的培训,这不仅费时费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员工也觉得很乱。也有些质量人对不同质量工具有不同看法,懂精益方法的IE工程师对六西格玛方法不屑一顾,而对统计方法独有情衷的质量人对精益方法也不以为然。六西格玛在摩托罗拉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分注重复杂统计工具而忽略简单工具,如精益。企业和质量人过于注重实际技能,而不愿意投资在一些理论性强、短期效益不明显但有长期竞争力的技能上,如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六西格玛设计等等,认为这些技能华而不实,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还有一点是质量人注重自己领域的技能和应用,而忽视了一些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在服务业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控制图、可靠性、统计分析方法等概念在服务业有着同样广泛的应用。这一点不仅限制了质量人本身的职业发展(有趣的是我在美国服务业如银行、医疗等服务业接触到的很多优秀黑带和黑带大师以前都是在制造业领域工作并接受培训的,他们在服务业领域工业同样出色),也使得六西格玛方法仍然局限于生产制造部门,而没有在整个企业各部门全面推广,六西格玛方法仍然被当成一个质量工具而不是管理方法,这也恰好是六西格玛在摩托罗拉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o! ?+ P7 M1 I0 j' `' v
2 y" K3 \- l3 d8 G+ O" @" ]
8 i0 N+ x0 V' n3 e3 R
谦虚的态度来学习
5 \& @) n; s% G( t; \$ o8 T# E
西方谚语说“当你觉得你已经懂了,你就很难再学习了”。很多企业和质量人在还没有完整地学习完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之前,就轻易地认为六西格玛方法不一定符合中国企业的文化,应该有所取舍。结果是一个避重就轻、零散工具的组合或中国化的质量工具,没有取得六西格玛活动应该有的最大绩效。我不反对将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与中国企业的实情相结合甚至将其演化,但我个人还是觉得还是先学好“师傅”的功力再超越他们吧。这一点也普遍地反映在一些技术人员、专家和质量人相信自己的经验多过相信系统的方法-如六西格玛方法,认为这种方法费时费力,经验方法更来得快,不愿意以开放的态度学习这些新技能。经验是很宝贵的,它与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也有很好的互补,甚至能加快一些六西格玛项目的成功。但不是每个员工都有同样丰富的经验,经验也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f+ H) z- w& @ ]
; {6 U2 B0 G* C0 f
注重软技能的学习
, S; v4 {( V6 Z4 ~ |, b0 o+ z' d! s S ~0 Z2 r% d. \
所谓硬技能是指质量方法、统计和六西格玛工具和软件的使用,而软技能是指项目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变革管理能力、跨部门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演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等。我想那些在跨国企业从事质量工作人士应该深有体会。这些软技能往往被质量人忽视,这项调查也明显地显示出质量人在技能提升上需求上的倾向-90%的人希望提升自己的某些硬技能-如Minitab、SPC、Excel等等,而很少有人提出软技能的提升需求。软、硬技能的不平衡,使得硬技能成为某些“专家”在职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而不是踏脚石。这个现象也反映在本土咨询供应商与国外咨询供应商所提供的培训服务上-国外咨询供应商在六西格玛的培训内容中非常注重软技能的教育。有人曾说“六西格玛就是统计加项目管理”。我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但如果有人说六西格玛方法就是统计,那我宁愿同意前者。
& a/ l H2 A2 X. j$ y+ s1 G+ Y; W6 a5 g$ j6 o! j
我相信中国产品的质量、质量人本身的质量和生存状况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同步提升。
5 X! W0 c0 H# t5 t0 M# ?& ^9 c8 F. f; z8 n; J0 {6 R
, K4 I7 \, ^1 o J2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