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机器人,科技与实践:知行合一
新刊 | 机器人,科技与实践:知行合一原创 2016-09-05 庞颖
机器人,是科幻领域的一个大主题。似乎每个人都看过与机器人有关的电影,比如《变形记刚》《机器人总动员》《终结者》《我,机器人》等等。我们在惊讶机器人智能化的同时,也在感慨机器人时代终究只是屏幕上的科幻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
然而,在今年3月15日发生了一件令世界震惊的事:谷歌旗下英国公司DeepMind 开发的一个名叫阿尔狗(AlphaGO)的机器人经过五局对弈战胜了韩国著名九段棋手李世石,对此我们毫无防备,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
机器,是通过科技对人力进行放大;而人,则是进化顶层生物的特属骄傲。机器人的概念来自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科技封神的狂放野望,在全世界迥异的结构体系中,依照自身的形态造人,而后赋予灵性,机器人便是人类以造物主自居的产物。
对于机器人,人类总抱着两种矛盾的态度,既渴望驾驭它的全知、强大与不朽,又畏惧它超人的力量反掌便可覆灭文明的火种。在这种纠结的态度下,目前机器人的发展依旧扮演者人类助手的角色,从迈入平常百姓家的扫地机器人到投送包裹的无人机,从撰写新闻的机器人到独立完成外科软组织手术的机器人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诸多挑战,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小、散、弱的产业机构
地方政府发起的大规模补贴政策加快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各地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呈现“遍地开花”、“蜂拥而至”的态势,各种类型已建成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余个,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讲:“机器人产业园多如加油站”。与其他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情况不同,机器人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范围,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小、散、弱”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欠缺
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低端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产品制造技术亟待提升。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仍由国外企业掌握,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只能发挥“全进口配件+自行组装”的拼装组合优势,很多机器人产业园实际就是装配生产基地;我国机器人行业缺乏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理念,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处于失守状态,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许多重要零部件的长期依靠进口,高昂的进口费用致使一些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检测、标准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行业标准是沿用1996年制定的机械行业标准,国内尚无统一专门针对机器人质量检定的检测机构。因此,机器人检测行业与标准体系的缺失,将成为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我国机器人行业认证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与补充。已有的标准主要等同翻译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相关标准,服务机器人标准处于空白状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