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安全管理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原创 2016-04-26 丁铁民http://mmbiz.qpic.cn/mmbiz/iaGswicCbWm6ibZNRFa5gwkXz2ER9YzWRLpj9hwst4jfOEFa1K1WNTyUJvcUWhq7KNdwvFx95tMQcycQ1CQia6wibUg/0?wx_fmt=jpeg来源:健康安全环保小助手安全管理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控制风险,安全管理制度自然也依据风险来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应依据以下步骤制定:1.考虑存在什么风险,需要从哪些方面控制风险;2.考虑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流程;3.考虑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也就是5w1h的应用;4.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法律法规的条款转化为制度的内容;5.考虑制度中需要被追溯的内容,设置记录。
以《安全帽管理规定》的编制为例,可具体参照以下步骤实施:1.《危害因素与控制措施》中描述了与安全帽有关的风险识别,并通过原因分析,确定了控制这些风险的措施;2.《安全管理流程的梳理》根据已经确定的措施,确定了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输入和输出关系,梳理了管理的流程;3.《5w1h在制度编制过程中的应用》中说明了如何规范描述每一个环节的实现要求;4.《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中考虑了与安全帽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5.《记录是怎么产生的》说明了依据制度产生记录的过程;6.最终形成了《安全帽管理规定》;7.同时形成的附件还有《安全帽检验要求》,《检查表和完好标准》。以上,仅提供了一种方法供参考,具体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实操:《安全帽管理规定》编制一、危害因素与控制措施与安全帽有关的风险,如:1、未佩戴安全帽。如作业人员未佩戴安全帽,参观人员未佩戴安全帽,外来人员擅自进入厂区未佩戴安全帽;2、短暂接触火焰的场所未配备阻燃性安全帽,静电高度敏感的场所未配备防静电安全帽;3、安全帽质量不合格,如下颏带断裂,抗冲击强度不足,防穿刺强度不足,垂直间距不符合要求;4、未正确佩戴安全帽,如安全帽佩戴不端正,未系下颏带,未将长发盘入帽内,安全帽未盖住额头;安全管理是控制风险。针对每一项风险,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控制措施,是制定规章制度的前提。
危害因素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
未配备安全帽计划不全面识别所有可能产生头部风险的场所和人员,全面计划
未及时采购依据计划采购
未及时领取和发放明确领取和发放的职责
未佩戴安全帽作业前未培训作业前培训
缺少检查开展日常检查
未正确佩戴安全帽使用前未培训确定佩戴要求
缺少检查开展日常检查
安全帽质量不合格采购的安全帽不合格入厂前检验
保存过程中损坏使用前检查
报废的安全帽继续使用安全帽到期检验
安全帽类型不符合未预先识别类型开展风险识别,依据风险配备不同类型的安全帽
二、安全管理流程的梳理通过风险识别和原因分析,已经初步确定了安全帽安全管理需要关注的内容,如:1、开展风险识别,识别所有可能产生头部风险的场所和人员,依据风险配备不同类型的安全帽,全面计划;2、依据计划采购;3、明确领取和发放的职责;4、作业前培训;5、开展日常检查;6、确定佩戴要求;7、入厂前检验,到期检验;8、使用前检查;这些措施,体现了安全帽管理的各个环节,即识别风险、计划、采购、领取、发放、培训、日常检查、佩戴、检验、使用前检查等。如何确定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确保对安全帽管理的全流程进行控制?通过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输入输出,可以实现以上要求。
输入过程/管理环节输出和追溯
依据:活动、场所和人员开展风险识别确定场所、人员和风险类型
依据:1、已识别的存在头部伤害的风险的岗位的定员、新入职员工数量;2、在用的、报废的安全帽数量;3、风险的类型确定需求计划1、安全帽的需求数量;2、安全帽的类型完成:劳动保护需求追溯:《劳动保护需求表》
依据:《劳动保护需求表》开展:采购完成:需要的产品
依据:需要的产品开展: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形成:检验报告
依据:检验报告开展:保存和发放形成:《安全帽完好标准》
依据:《安全帽完好标准》开展:使用、检查、检验确保:在用的安全帽完好
依据:1、经过检验不合格品;2、受过一次强冲击安全帽;3、做过试验的安全帽;4、破损或变形的安全帽开展:报废、回收、处理确定:重新发放的范围
注:一项活动的输出是另一项活动的输入;一项活动,可以有多项输入,也可以有多项输出。
三、5w1h在制度编制过程中的应用通过风险辨识和考虑输入、输出关系,已经确定了安全帽安全管理过程需要关注风险识别、需求计划、采购、检验、保存和发放、使用、检查、检验、报废等环节。对每个环节应该详细要求,才能保证制度的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需要在每个环节描述过程中体现5w1h的思想。
WhyWhoWhathowWhenwhere
风险识别确定每个场所、所有进入该场所的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对员工识别头部伤害风险依据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每次作业前所有可能造成头部伤害的场所
×部门对外来人员每年度计划前
需求计划确保为所有人员配备安全帽各车间确定安全帽的数量和类型根据员工数量和安全帽的数量确定每年度×月份前
采购保质保量劳动保护部门采购安全帽汇总、审核、批准后采购每年×月份×日前
检验质量合格质量管理部门检验冲击吸收性能、耐穿刺性能、垂直间距、佩戴高度、标识以及特殊技术性能等委托采购后×日内有资质的单位
保存确保完好仓库保管员存储干燥、阴凉、通风、清洁采购后直接入库、每×个月仓库内
发放确保进入厂区人员佩戴车间某部门发放安全帽按人员数量按外来人员数量上岗位前进入厂区前
使用正确佩戴安全帽使用人员使用前检查检查、松紧程度、前额、下颌带、长发等
培训后所有危险场所
检查
各级管理人员完好情况、佩戴、检验等结合其他检查任何时间
属地人员
检验
质量管理部门主要技术参数、……参数、……参数、外观
超使用年限前×日内
报废确保在用的安全帽完好员工车间劳动保护部门回收、处理破坏性处理报废后×日内
5w1h方法是确保管理制度内容全面,可以有效实施,并且容易量化衡量实施结果的一种管理思想。
四、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无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是安全管理过程中,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何体现对法律法规的遵守,通常将法律法规的要求转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将法律法规中每一条款的要求,转变为制度的内容。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如果,对制度的遵守是严格的,那么也同时证明了遵守法律法规。否则,遵守法律法规是一句空话,无法得到追溯。以下内容,是依据国家标准《安全帽》(GB-2007),制定的企业标准《安全帽使用管理规定》。
法律法规内容制度章节号
3术语和定义3.1安全帽 safety helmet…………。3.2帽壳 shell…………。其他略4术语和定义
4.1.1帽箍可根据安全帽标识中明示的适用头围尺寸进行调整。4.1.2帽箍对应前额的区域应有吸汗性织物或增加吸汗带,吸汗带宽度大于或等于帽箍的宽度。4.1.3系带应采用软质纺织物,宽度不小于10mm的带或直径不小于5mm的绳。4.1.4不得使用有毒、有害或引起皮肤过敏等人体伤害的材料。4.1.6当安全帽配有附件时,应保证安全帽正常佩戴时的稳定性。安全帽应不影响安全帽的正常防护功能。《安全帽完好标准》1外观检查
4.1.5材料耐老化性能应不低于产品标识明示的日期,正常使用的安全帽在使用期内不能因材料原因导致其性能低于本标准要求。所有使用的材料应具有相应的预期寿命。4.1.7质量:普通安全帽不超过430g;防寒安全帽不超过600g。4.1.8帽壳内部尺寸:长:195mm~250mm;宽:170mm~220mm;高:120mm~150mm。4.1.9帽舌:10mm~70mm。4.1.10帽沿:≤70mm。4.1.11佩戴高度:按照GB/T2812-2006中4.1规定的方法测量,佩戴高度应为80~90mm。4.1.12垂直间距:按照GB/T2812-2006中4.2规定的方法测量。垂直间距应≤50mm。4.1.13水平间距:5mm~20mm。4.1.14突出物:帽壳内侧与帽衬之间存在的突出物高度不得超过6mm,突出物应有软垫覆盖。4.1.15通气孔:当帽壳留有通气孔时,通气孔总面积为150mm2~450mm2。《安全帽检验标准》1外观
4.2基本技术性能4.2.1冲击吸收性能按照GB/T2812-2006中4.3规定的方法,经高温,低温、浸水、紫外线照射预处理后做冲击测试,传递到头模上的力不超过4900N,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4.2.2耐穿刺性能按照GB/T2812-2006中4.4规定的方法,经高温、低温、浸水、紫外线照射预处理后做穿刺测试,钢锥不得接触头模表面,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4.2.3下颏带的强度按照GB/T2812-2006中4.5规定的方法,下颏带发生破坏时的力值应介于150N~250N之间。4.3 特殊技术性能产品标识中所声明的安全帽具有的特殊性能,仅适用于相应的特殊场所。4.3.1防静电性能按照GB/T2812-2006中4.6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表面电阻率不大于1×109Ω。4.3.2电绝缘性能按照GB/T2812-2006中4.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泄漏电流不超过1.2mA。4.3.3侧向刚性按照GB/T2812-2006中4.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大变形不超过40mm,残余变形不超过15mm,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4.3.4阻燃性能按照GB/T2812-2006中4.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续燃时间不超过5s,帽壳不得烧穿。4.3.5耐低温性能按照GB/T2812-2006中4.3规定的方法,经低温(-20℃)预处理后做冲击测试,冲击力值应不超过4900N;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按照GB/T2812-21306中4.4规定的方法,经低温(-20℃)预处理后做穿刺测试,钢锥不得接触头模表面;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安全帽检验标准》2技术性能
5.1 样品检验样品应符合产品标识的描述,零件齐全,功能有效。检验样品的数量应根据检验的要求确定,表1规定的各检验项目最小检验数量均为1顶。非破坏性检验可以同破坏性检验共用样品,不另外增加样品数量。检验样品应在最终生产工序完成后,在普通大气环境中至步平衡3d。《安全帽检验标准》4抽样
5.5 进货检验进货单位按批量对冲击吸收性能、耐穿刺性能、垂直间距、佩戴高度、标识及标识中声明的符合本标准4.3规定的特殊技术性能或相关方约定的项目进行检测,无检验能力的单位应到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验。样本大小按表4执行,检验项目必须全部合格。表4(略)《安全帽管理规定》6.4检验
6标识每顶安全帽的标识由永久标识和产品说明组成。6.1永久标识刻印、缝制、铆固标牌、模压或注塑在帽壳上的永久性标志。必须包括6.1.1本标准编号;6.1.2制造厂名;6.1.3生产日期(年、月);6.1.4产品名称(由生产厂命名);6.1.5产品的特殊技术性能(如果有)。6.2 产品说明每个安全帽均要附加一个含有下列内容的说明材料,可以使用印刷品、图册或耐磨不干胶贴等形式,提供给最终使用者。必须包括:6.2.1声明:“为充分发挥保护力,安全帽佩戴时必须按头围的大小调整帽箍并系紧下颏带”;6.2.2声明:“安全帽在经受严重冲击后,即使没有明显损坏,也必须更换”;6.2.3声明:“除非按制造商的建议进行,否则对安全帽配件进行的任何改造和更换都会给使用者带来危险”;6.2.4是否可以改装的声明;6.2.5是否可以在外表面涂敷油漆、溶剂、不干胶贴的声明;6.2.6制造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资料;6.2.7为合格品的声明及资料;6.2.8适用和不适用场所;6.2.9适用头围的大小;6.2.10安全帽的报废判别条件和保质期限;6.2.11调整、装配、使用、清洁、消毒、维护、保养和储存方面的说明和建议;6.2.12使用的附件和备件(如果有)的详细说明。《安全帽完好标准》2永久标识3产品说明
附录A(资料性附录)安全帽的适用场所《安全帽适用场所》
附录B(资料性附录)安全帽上的通气孔《安全帽检验标准》6通气孔
《安全帽使用管理规定》的具体条款没有分别列出,只列出了章节号;具体的内容,请参考我随后发布的《安全帽使用管理规定》,有详细的内容对照。
五、记录是怎么产生的制度需要严格执行。是否严格执行,应该提供有效的追溯,也就是记录。记录需要显示什么内容,要看制度有什么样的要求。凡是制度中认为关键的需要证实的内容,都应该在记录中体现,也就是记录的栏目;规范的记录,它的内容会与制度一一对应。下面是安全管理方面的《安全帽使用管理规定》中的一部分记录,在表中显示了记录与制度内容的对应关系。同时,在表中体现了制度与支持性文件之间的关联,也就是文件管理的系统性。
制度内容支持性文件记录样式
6.1.2依据风险类型确定所需佩戴的安全帽类型。安全帽的适用类型见附件安全帽的类型和适用场所A.1 本附录规定了安全帽的适用场所A.2 普通安全帽A.3 含特殊性能的安全帽A.3.1阻燃性A.3.2抗侧压性能A.3.3防静电性能A.3.4绝缘性能A.3.5耐低温性能A.4 其他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能
6.2.2各车间依据已识别的存在头部伤害的风险的岗位的定员、新入职员工数量和有用的、报废的安全帽的数量确定安全帽的需求。同时根据风险的类型识别安全帽的类别。如有其他技术要求,在提出申请时详细说明。6.2.4安全帽使用单位于每年度×月份前填写《劳动保护需求表》,报劳动保护用品管理部门。
名 称
日 期
在籍人数
新入职员工数量
现有数量
报废数量
计划领用数量
类 型
其他要求
领用单位
领用人
审 核
6.5.7仓库管理人员对发放的安全帽逐顶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每顶安全帽完好,执行《安全帽完好标准》。《安全帽完好标准》如有必要,依据《安全帽完好标准》,制定《安全帽检查表》;一般情况下,无此必要
综合以上步骤,最终形成《安全帽管理规定》。
学习了,深度好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