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演练的这100条,你的公司做到了吗?
关于应急演练的这100条,你的公司做到了吗?安全永无止境 前天
[ 演练准备情况 ]
(一)演练策划与设计
[*]目标是否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符合本单位实际。
[*]演练目标是否简明、合理、具体、可量化和可实现。
[*]演练目标是否已明确“由谁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什么任务,依据什么标准,取得什么效果”。
[*]演练目标设置是否是从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能力角度考虑的。
[*]设计的演练情景是否符合演练单位实际情况,且有利于促进实现演练目标和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能力。
[*]是否考虑到演练可能对周边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
[*]演练情景内容是否包括了情景概要、事件后果、背景信息、演化过程等要素。
[*]演练情景中的各事件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否合理。
[*]是否确定了各参演单位和角色在各场景中的期望行动及期望行动之间的衔接关系。
[*]是否能保证演练的安全性。
(二)演练文件编制
[*]是否制定了演练工作方案、保障方案、宣传方案。
[*]是否根据演练需要编制了演练脚本或演练观摩手册。
[*]各单项文件中是否要素齐全、内容合理。
[*]是否文字通顺、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内容格式是否规范、各项附件项目是否齐全。
[*]演练工作方案是否经过评审或报批。
[*]演练保障方案是否印发给各保障部门。
[*]演练宣传方案是否考虑到了演练前、中、后各环节的宣传需要。
[*]观摩手册中各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有安全告知。
[*]人员是否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经费是否充足。
[*]器材使用是否科学、规范,满足演练需要。
[*]场地选择是否符合演练策划情景设置要求,现场条件是否满足演练的要求。
(三)演练保障
[*]演练活动安全保障条件是否能满足要求。
[*]是否充分考虑到演练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有效。
[*]参演人员是否有能够确保自身安全的措施。
[*]是否采取多种通信保障措施。
[*]是否对演练保障条件进行了检查确认。
[ 演练实施情况 ]
(一)预警与信息报告
[*]演练单位是否能根据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变化状况、事故险情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有关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进行预警。
[*]演练单位是否有明确的预警条件、方式和方法。
[*]对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现场人员发现的险情或隐患,演练单位是否能及时进行预警。
[*]预警方式、方法是否有效。
[*]演练单位内部信息通报系统是否能及时投入使用,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事故信息。
[*]演练中事故信息报告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应急预案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演练单位是否能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并持续更新。
[*]演练单位是否能快速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周边群众通报事故信息。
[*]演练单位是否能依据应急预案快速确定事故的严重程度及等级。
(二)紧急动员
[*]演练单位是否能根据事故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并通过有效的工作程序,动员相应范围内人员。
[*]演练单位是否能通过总指挥或总指挥授权人员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演练单位应急响应是否迅速。
[*]演练单位在接到事故报告后,是否能及时开展事故早期评估,获取事故的准确信息。
(三)事故检测
[*]演练单位及相关单位是否能持续跟踪、监测事故全过程。
[*]事故监测人员是否能科学评估事故的潜在危害性。
[*]事故监测人员是否能及时报告事态评估信息。
(四)指挥与研判
[*]现场指挥部是否能及时成立,并确保安全高效运转。
[*]指挥人员是否能指挥和控制其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响应行动。
[*]指挥人员是否能掌控全局。
[*]指挥部各成员是否能在较短或规定时间内到位,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
[*]现场指挥部是否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处置措施或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处置方案,并报总指挥部批准。
[*]指挥部重要岗位是否有后备人选,并能够根据演练活动的推进进行合理轮换。
[*]现场指挥部制定的事故救援方案是否科学可行。
[*]指挥部是否调集了足够的应急救援资源和装备。
[*]现场指挥部是否能保证与当地政府或本单位指挥中心信息畅通,并实现信息持续更新和共享。
[*]应急指挥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可行。
[*]指挥部是否能对事故现场有效传达指令,进行有效管控。
[*]应急指挥中心是否能及时启用,并且各项功能正常、满足使用。
[*]参演人员是否能按照处置方案规定或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开展事故救援。
[*]参演人员是否能对事故先期状况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的处置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处置结果是否有效。
[*]现场参演人员是否职责清晰、分工合理。
[*]应急处置程序是否正确、规范,处置措施是否到位。
(五)事故处置
[*]参演人员之间是否联络有效,并能够有序配合,共同进行事故救援。
[*]事故现场处置过程中,参演人员是否能对现场实施持续安全监测或监控。
[*]事故处置过程中是否采取了措施,防止次生或衍生事故发生。
[*]针对事故现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事故救援人员的安全。
(六)应急资源管理
[*]根据事态评估结果,是否能识别和确定应急行动所需的各类资源,同时根据需要联系资源供应方。
[*]参演人员是否能快速、科学地使用外部提供的应急资源,并投入到应急事故救援行动中。
[*]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等数量和性能是否能满足现场应急的需要。
[*]应急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规范有序。
(七)应急通信
[*]通信网络系统是否正常运转,通信能力是否能满足应急响应的需要。
[*]应急队伍是否能建立完备的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是否有专职人员负责通信设备的管理。
[*]应急通信效果是否良好。
[*]演练各方通信信息是否顺畅。
(八)信息公开
[*]是否明确事故信息发布部门、发布原则。
[*]事故信息是否能由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地向新闻媒体通报。
[*]是否指定了专门负责公共关系的人员,主动协调媒体。
[*]是否主动就事故情况在内部进行告知,并及时通知相关方(家属、周边居民等)。
[*]是否能对事件舆情进行持续监测和研判,并对涉及的公共信息妥善处置。
(九)人员保护方案
[*]演练单位是否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协调有关方面确保各方人员安全。
[*]应急事故救援人员是否配备了完善的个人防护装备,或采取了必要的自我安全防护措施。
[*]是否有受到或可能受到事故波及或影响的人员。
[*]针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特殊人群,是否能及时发出警告,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十)警戒与管制
[*]应急场所的人员进出通道是否受到有效管制。
[*]是否合理设置了交通管制点,划定管制区域。各种警戒与管制标志、标识设置是否明显,警戒措施是否完善。
[*]是否有效控制出入口,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保证道路畅通。
(十一)医疗救护
[*]应急响应人员是否对伤员进行急救。
[*]急救药品、器材是否有效。
[*]是否及时与场外医疗救护资源建立联系。
[*]伤员是否得到救治。
[*]现场医疗人员是否能对伤员的伤情进行正确诊断,并按照既定的医疗程序对其进行处置。
[*]现场急救车辆是否能及时准确地将伤员送往医院。
(十二)现场控制与恢复
[*]针对事故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是否为降低事故影响而采取了有效措施。
[*]事故现场产生的污染物或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并确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是否能有效安置疏散人员,清点人数,划定安全区域,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现场保障条件是否满足事故处置的基本需要。
[*]演练情景是否设计合理,满足演练要求。
[*]演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十三)其他
[*]参演人员是否能按时就位,正确并熟练地使用应急器材。
[*]应急响应的解除程序是否符合实际,并与应急预案中规定的内容相一致。
[*]应急预案是否得到了充分验证,并发现了不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