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审核应该怎样恰当体现按过程审核
现场审核时,怎样实施按过程审核,目前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个部门内审核一个或多个过程和一个过程中审核多个涉及到的部门。两种方式哪种更能有效体现对过程实施审核呢?谈点个人看法和大家探讨:以一个中小型组织为例,一般会识别出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二十个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我们姑且认为识别结果是恰当的。会形成两种过程和部门的关系:一个部门拥有一个或多个过程;一个过程涉及多个部门。
首先我们再来看审核时不同的方式对这些过程实施审核的结果和效果。
1.按部门审核一个或多个过程,就是在一个部门内,对其拥有、管控的过程按PDCA过程方式加以审核,涉及到:
(1)过程实施的前提准备条件:如:人员、职能、资源、文件、内外环境及风险、应对策略等;
(2)过程实施的过程和控制监测:如过程控制参数、过程结果、过程结果质量、监测实施效果等;
(3)过程改进情况:如通过过程实施,发现了那些差距、有什么改进需求,实施了什么改进等。
如果一个部门拥有一个以上过程,还可根据过程的性质,适当进行合并审核。
2.机械按过程发生的顺序逐一对过程审核实施,对每一个过程,一律采用了解、询问、记录方式,描述过程的输入、输出,实施过程的人员、职责、用什么方法、设备、工具实施过程,过程如何监测、过程如何改进等。其特点是不分主次,平均分配审核时间,逐个对过程涉及的部门一一审核。形式上按过程实施审核特征明显。
3.按部门审核过程,首先对过程进行了适当合并,以部门职能为主线展开审核,部门职能作为一个大过程或主过程进行审核。组织识别出来的不同过程涉及相同的审核因素时,如职责、人员、理念、知识、资源等实施合并审核,关注审核内容的一致性和区别,以合并或者单独审核的方法应对不同的审核问题。保证审核质量前提下提高审核效率。
4.按部门审核过程时,即便发生一个过程涉及多个部门情况,主控之外的部门也多为配合职责。可以在审核过程相关部门时,关注配合职责的履行效果,作为验证过程主体实施效果即可。按部门审核过程,也不改变有认证以来按部门划分审核单元的审核习惯,审核员、认证组织实施起来障碍较少。
5.机械按过程发生的顺序审核时,由于一个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部门,采用的方法是审核问题涉及到谁就审核谁,通常审核时又有多组审核人员同时审核,造成被审核方迎审人员应对不暇,加大了迎审人员的压力。如果从审核服务的性质上讲,若我们的审核带给认证组织的是工作量增加,形式主义加剧、无益于认证组织改进管理,估计我们也就快失业了。
综合上述观点,我本人倾向于按部门审核过程,不知各位意向如何?
同意按部门审核过程,那种常常挂在口上的过程审核现实中效果并不好。验证审核时,上面也不再强调一定要求用“过程审核” 同意楼主观点,还是按部门审核好。 目前,一些认证机构,采用按部门审核的方法居多。 牛角尖 发表于 2018-3-3 11:16
同意按部门审核过程,那种常常挂在口上的过程审核现实中效果并不好。验证审核时,上面也不再强调一定要求用 ...
许多企业设立“部门”时也考虑到企业的“过程”,所以按部门审核时也是在审核一个或几个“过程”。大“过程”中还有小“过程”。是吗? 是的,大过程中有小过程。母过程中包括子过程。任何一个过程,都是上一级过程的子过程,同时也是下一级过程的母过程。这就是系统论在过程识别中的体现。只可惜这个基本常识却被很多朋友忽视了。 按过程去审核,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才很清楚,比部门审核更有深度 这位朋友请看清啊,我丝毫没有提倡按部门审核的意思啊!我说的是按部门划分审核单元,以考虑被审核组织的迎审习惯和减少审核活动对其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并且审核当然是按过程站展开的。只不过是在部门内审过程,而不是沿着过程跑到相关部门。不能将部门职能与所管辖过程对立起来。 按部门安排审核不等于不按过程实施审核,二者没有矛盾啊? 同意按部门审核“过程”,“过程”主控部门在关注过程的全过程控制情况,配合部门关注配合职责即可。
一些小型企业,部门机构设置简单,业务综合,按过程审核更有利现场审核开展和审核深度。 之前参加外资机构联合,来的老外审核员就是按过程审核,一个部门多次进出,搞的不亦乐乎 JiNong__Y3p9K 发表于 2018-3-5 09:53
之前参加外资机构联合,来的老外审核员就是按过程审核,一个部门多次进出,搞的不亦乐乎
还是按部门做“过程审核”好些。碰见需要看另外部门情况时,可以请人过来一下,或者记住到下个部门时再关注它。
无论什么方式审核,个别的往返也是难免的。 审核中,有个别往返无伤大雅。关键是我们设计的审核方案,也应该首先考虑认证组织的实际情况,以服务企业为宗旨。恐怕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也属于“不忘初心”吧! 按部门审核,在部门审核中使用过程方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