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unhao 发表于 10-25 18:17:11

发展的支柱|质量和创新关乎全球竞争力

发展的支柱|质量和创新关乎全球竞争力
2015-10-24

发展的支柱质量和创新关乎全球竞争力
2011年11月,笔者曾写过一篇有关“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观察报告,刊登在《质量进展》上,其主要内容是以全球视角来看不同国家的创新能力。2013年11月,笔者又发表一篇文章——《潮流的转变》,审视2011年至2013年间全球创新趋势,揭示美国、加拿大在和瑞典、芬兰、德国等“北欧诸国”相形之下创新能力的滑坡状况。
那篇关于“世界经济论坛”的观察报告是一篇洋洋洒洒五六百页的长篇文章。而本文,将依然围绕质量话题,不对WEF报告本身进行过细的数据分析,而主要介绍WEF建立全球竞争力指数(GCI)的有关过程。
了解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利于质量和创新的沃土,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要忘记这些经济学原理。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大家对质量是全心赞同的,但其实未必。文章还会谈到“条条大路通创新”这一不可逆转之势。
竞争力的要素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归纳为以下12个支柱:1.管理机构(institutions)2.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3.宏观经济环境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4.医疗和基础教育(health and primary education)5.高等教育与培训(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6.商品流通效率 (goods market efficiency)7.劳动力市场效率 (labor market efficiency)8.金融市场发展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9.技术条件 (technological readiness)10.市场规模 (market size)11.业务复合(business sophistication)12.创新 (innovation) WEF报告的前言部分就用了6千多字来介绍上述12个支柱,笔者把这些信息进行了提取和浓缩,从中可以看出质量和创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对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最终带来的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管理机构负责一个国家的国民和各类组织各类活动管理职责的法律和行政架构若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必须要解决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政治和立法之间的问题。有些国家,比如印度和中国,世界经济论坛的GCI报告在这一项上给这两国的打分较低。当然,其他国家在这方面也并非做得尽善尽美。这说明,政府的质量至关重要。
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依赖发达的陆运、海运和空运为顾客提供高效服务。可靠的供电系统和通信网络方能为工商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在这方面曾出现过重大决策失误。当年,政府决定将北海油田的大笔收入投入创业扶持,但却并未同时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后来的情况是,大量的投资流向了海外,而英国到目前都受到公路运输系统运能的制约,某些大城市之间区区80英里的距离却常常要用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到达。
2013年8月,加拿大和美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因大树折断造成了两三天的大规模停电,影响了近五千万人口的生活。2013年12月,又因为雪灾造成停电,影响了一大片地区长达一周时间。这些事故暴露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预防性思维。所以,预防是一个关乎质量的重要基本原则。
宏观经济环境约瑟夫·朱兰先生曾说:“你怎样做财务策划和财务管理,就应该怎样做质量策划和质量管理。”但是很多人忽视了这个重要的关联,考虑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时,忘记了它们和财务的重要关联。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原则是,如果你深陷负债,那么你就一直需要付出高额利息,因为你的风险级别较高。日本就是一个实例。虽然日本在创新能力方面(12支柱)得分很高,但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因为债务困扰受到很大拖累。
将这个原则应用到组织中去就是,如果你的企业债台高筑,它一定会影响你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没有良好的财务能力,你就无法在创新中赢得先机。
医疗和基础教育现在,人们比20年前更加明白,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对一个国家的成功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基础教育应该是所有人都能无偿享受,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事业成功乃至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地区,基础教育并非与生俱来的权利。
健康和安全对于人们的自我实现也是不可或缺的。OHSAS 18001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且即将转化为ISO 45001标准。人们的共识是,要想让雇员奉献无价的知识和智慧,首先必须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因疾病和受伤造成的旷工对质量的影响后果非常严重。爱尔兰在这个领域一直多有投入,因此,目前在上述支柱11和12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就不足为奇。
高等教育和培训记得我当年上大学时和我的系主任曾有过关于当年英国展开运动大力普及高等教育的事情的讨论,当时我的系主任对此事多有调侃,他说:“将来我们的清洁工都得是有学位的”。在英国,人们把清洁工称为废弃物收集者。在那个时代,知识阶级多少还是有点自大轻慢。
前些年我女儿大学毕业的时候,记得在毕业典礼上,她的系主任说:“美国和英国的区别在于,每一个美国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愿不愿意继续学的选择权在他们自己。”
不管这两个系主任所说的有多少真实成分,但他们确实是强调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管一个孩子在高中毕业后是不是想马上进入高等学府,重要的是,至少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仍有上大学的机会。
同等重要的是,教育必须有助于就业。许多国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他们在教育上投入并不少,但和产业需求脱节。这一点对第12个支柱(创新)也是尤其重要的。
我们知道,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教育和培训应该是终身的需要。一些国家,比如德国,多年以来对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已经初显成效,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当前的生产力上,也必将体现在其未来的创新能力上。
商品流通的效率用来表述高效的商品流通的一个常用词是“自由贸易”。高效的商品流通体现在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内耗成本的消除,以及把顾客的关注点作为业务发展的驱动力等方面。随着顾客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顾客要求的“得寸进尺”,顾客关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目前已发布了不少与能力发展相关的标准,比如ISO 10018。人才管理与本文说到的第五个支柱即高等教育和培训有关。人才管理理论认为,能力需要因时而变。在企业的经营中,那种需要时雇佣,不需要就解聘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高成本的管理方式。一个员工的能力不仅仅指他的工作技能,还包括了他对组织及组织运营的了解和理解,仅将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品,就无法看见员工身上蕴藏的知识和潜能。好的组织是不会吝啬对他们的员工进行投资的。
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本文的第三个支柱即宏观经济环境相关,不过这个支柱关注的是如何确保国内的财富回流到能够创造出更多财富的产业中。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考虑风险评估,还要重点将资金投入创新型的朝阳产业中。
从可靠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才有助于目标实现。加拿大的金融业之所以能幸免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他们在之前几年扎实的金融风险管理密不可分;而美国的金融行业则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了普通百姓,不受监管的金融创新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技术条件除了质量管理,技术条件这个支柱构成了第十二个支柱(创新)的基础条件。这个支柱指是否有采用新技术的意愿,或者说是否愿意改变。新技术的采用往往涉及新的投资,同时也需要具备更多知识的雇员,这就涉及另外几个支柱,即与资金、教育、培训等相关的方面。
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已成为各种业务的核心技术。但是大多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们可能只是个技术通,而非业务通。信息和通讯技术是提升各种业务的利器。北欧岛国挪威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归功于在此领域的大笔投入。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这个支柱是关于传统偏制造业的规模经济。3D制造的到来可能给这个行业带来全新的思考。这个支柱和上文说的自由贸易有点关系。WEF经过研讨认为,贸易是否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必然会得益于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开放的贸易环境。
业务复合程度虽然WEF报告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但笔者认为业务复合程度主要指的是建立伙伴关系和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公司网络和集群带来了更高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货物流通上,还表现在知识传播的效率上。
日本在这方面的表现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西海岸硅谷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信息共享和思维碰撞;而美国东部以波士顿为本部的一些IT大公司则因为复杂的隐私保护而日趋衰落。
WEF报告指出,当可用以改进生产力的一些比较基本的方法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业务复合起的作用可能就不仅是柳暗花明的效果了。将来,业务复合应该是过程和产品创新最主要的途径。
创新WEF报告把非技术的创新排在第11支柱,而将技术创新排在了第12支柱。报告认为,对于排在前边的11个支柱而言,不论如何改进提高,都无法逃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即提高的空间将日益缩小。报告回顾了从蒸汽机的使用、电的应用到当今的数字技术的采用这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创新的社会环境对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意味着私营企业、高精尖研究机构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意味着大学与产业界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当然还包括获得风险资金(融资)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十二个支柱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这些支柱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受到良好教育(支柱4、5)且能够吸收新技术(支柱9)的劳动力大军,并在研发上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支柱8),那么,建立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只是个空想。同时,还需要一个高效的商品市场(支柱6)对创新进行市场转化。
在WEF的报告中,用以介绍上述12个支柱的文章多达五百多页,其目标读者是经济学者。而以质量从业人员的视角观之,也不难看到其实质,即惟有创新才是王道。
信息来源:《Quality Progress》

jcf123 发表于 10-26 05:40:19

惟有创新才是王道。

chendon126 发表于 10-26 09:42:29

thanks so much for your kindl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展的支柱|质量和创新关乎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