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十大质量猜想
2015年十大质量猜想 2015-01-15 中国认证认可http://mmbiz.qpic.cn/mmbiz/6RkMdQGBn31c9vMubyjfDE5rZuYo1VAOqtKrhw06yZFXLZhOgmeSTVanibqfhKC0lcEKBiaTibFWIaurnL3icdctVA/0?tp=webp
http://mmbiz.qpic.cn/mmbiz/6RkMdQGBn31swfzaVXON3ams3rzlLdHyQ3PIgeibsh5ic7WaySZsiaQG5RHmZdHc9YyPU29dk7UjgoQLIeia00l3hQ/640?tp=webp
2015年十大质量猜想猜想,指猜测,猜度。语出《孽海花》第三一回:“(彩云)正在盘算和猜想间,那晚忽见间壁如此兴高采烈的盛会,使她顿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触,益发看得关心了。”同时,猜想还是著名的数学理论求证方式,指的是不知真假的数学叙述,但一般假设为真,暂时还未被证明,如大名鼎鼎的哥德巴赫猜想。
借用数学上的理论方式,在中国奔向“质量时代”之际,我们推出2015年十大质量猜想,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一起猜想。此外,我们还在《中国质量报》的官方微博、微信邀请广大读者网友一起参与猜想,共有2951名读者网友参与其中。“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会实现新突破”、“APEC蓝之后雾霾天气会明显减少”、“食品安全还会成为全民焦虑”是网友认为2015年最可能成为现实的质量猜想。
1、地方政府考核会告别单一GDP模式
开启质量模式吗?
程虹: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速度,这可以说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最基本标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用质量提升来获得经济增长的速度。
任贤全: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地增长,是时候告别唯GDP论了。
曾朝晖:不会。目前还没有一种可操作的更有效的考核模式,就像高考,大家都知道有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谁可以取代它。
张肇毅:不会告别但会弱化,因为“GDP”不仅是测算经济增长速度还关联着就业率,有人测算GDP在7%以上,才能控制当年失业率指标。真希望能出现另一种测算方法,更加真实、准确。
卫平: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宜单看GDP(即使是没有水分的GDP),GDP考核导向可能引致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片面导向。
张演生:应该会。但关键还得要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如何考核。
吴锋:不会。GDP模式是最直观、最简单的考核方式。开启质量模式的考核自然是好的,但是如何操作呢?工作量明显比GDP大得多,使不得使不得!
张洪生:不会。缺乏新的具体考核指标,停留在理念上。
2、APEC蓝之后
雾霾天气会明显减少吗?
程虹:经济发展与环境确实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但这个APEC蓝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它是通过特殊行政手段实现的。从长远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APEC蓝会逐步到来,但这将需要很长时间。
任贤全:不会。目前政府对环境治理还未见到明显效果,虽然中央多次强调,但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仍时有发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短期内不会有好转。
曾朝晖:不会。因为APEC不会经常开。
张肇毅:通过治理雾霾天气会有所减少,但京津冀区域不会明显减少,治理是长期的工作。超大城市及大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及土地掠夺性的开发,以及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不惜抛弃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凸显。
卫平:会逐步或一定程度减少。APEC蓝是举行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控蓝天”的一次成功尝试。因其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而实现,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APEC蓝是可控及可实现的,于是有希望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和抑制雾霾的形成。
张演生: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有相应投入,单是说如何重视,难矣。
吴锋:别想太多了,肯定不会!天本来就是蓝色的,不然怎么会叫APEC蓝呢?等着下一次APEC吧!
张洪生:不会,北京周边工业的外迁需要时间。
3、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
会实现新突破吗?
程虹:会。因为中国高铁具有全世界最高的性价比。
任贤全:应该会。中国高铁技术接近成熟,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中国家急需物美价廉的中国高铁技术。
曾朝晖:会。中国高铁标准一直在突破。
张肇毅:未作答
卫平:未作答
张演生:“衬衫换飞机”阶段是1.0时代,“李克强推销”则已翩然进入2.0时代,要实现新突破,政府超级推销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答案是:会。
吴锋:能否走出去还得等着瞧!就算走出去了,能否带来订单也是问题。即使来了订单,是不是只是政治上的胜利而与经济利益没有半毛钱关系呢?如果是这样,又有何意义?
张洪生:会。
4、假日黄金周旅游服务质量
会有明显提高吗?
程虹:会。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让旅游服务提供者不得不通过质量提高来吸引顾客。
任贤全:不会,目前中国企业年假虽然有,但是大环境造就很多人员休不了年假,出不去旅游,扎堆休假旅游的现象一时半会改不了,因此现状短时间不会改变,质量不会提高。
曾朝晖:不会。因为这么多年了,也没明显提高。
张肇毅:2015年会有所提高但不会明显提高,因为管理者、经营者及消费者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且因国情所在,旅游行业包括旅游产品还没有受到最高层的高度关注。
卫平:不会。“假日黄金周”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旅游消费方式,短期旅游需求旺、人流大、密度强,名胜景点高峰旅游产品供给缺口较大,接待能力受限,旅游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证,且有安全隐患,近年出现的九寨沟游客被困便是一例。
张演生:不解决假日黄金周旅游人挤人、人看人的问题,提高黄金周旅游服务质量只能是“得个讲”(编者注:粤语“不过是说一说罢了”的意思)。
吴锋:怎么可能,除非所有人在假日都宅在家里。旅游的人多从来都不是旅游质量低下的原因,原因在于假日少,自由休假的制度未建立,旅游接待方和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提升服务质量。
张洪生:不会。缺乏服务标准,市场供不应求。
5、中国品牌会跻身
世界品牌TOP10吗?
程虹:暂时不可能。因为品牌的认同需要长期文化的积累。
任贤全:不会。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口碑短时间不会被国际市场认可和接受。
曾朝晖:会。像阿里这样的已经是世界级品牌,进入TOP10完全可能。
张肇毅:未作答
卫平:未作答
张演生:当然会。前提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要补台,不要拆台。
吴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驰名世界的品牌也是。它需要时间的积累、文化的积累、高超的营销手段。
张洪生:不会,文化输出、传播方式、企业理念都不具备条件。
6、楼歪歪楼脆脆
会再次出现吗?
(YES 7票)
程虹:会。因为前些年的粗放式发展,其隐患将会逐步暴露出来。
任贤全:会。政府的监管不力和个人不作为时有发生,所以时常出现。
曾朝晖:会。因为房地产高潮时就出现了,降价了更难保证。
张肇毅:建筑质量问题是事实存在,这在2015年前有,2015也不会少。理由有4个,1.招标过程“领导”干预;2.政府职能部门监督懒政;3.商品住宅开发商追求过高利润;4.市场混乱。
卫平:未作答。
张演生:建筑系统潜规则不消除,会出现。
吴锋:当然会出现。
张洪生:会。遗留问题将逐渐暴露。
7、产能过剩
会得到缓解吗?
程虹:会。因为这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我国的工业投资已经开始减速。
任贤全:会。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还是可行的,关键时候还是能缓解某一行业的过剩。
曾朝晖:会。因为政府和市场都在发力中。
张肇毅:几大产能过剩行业,2015年钢铁产能过剩会得以缓解,估计建筑用钢会大幅增加或有所增加。
卫平:短期不会。产能过剩尤其结构性产能过剩,是产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有较强的惯性和路径依赖。转型调整则需要一个过程。
张演生:只要坚持市场规律,就会缓解。
吴锋:这是可能出现的。
张洪生:不会。经济周期决定的,目前状况只是开始。
8、网购假货问题
会得到有效遏制吗?
(NO 5票YES 2票)
程虹:会。因为,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会加强自我治理,另一方面网民的消费行为也会越来越理性。
任贤全:不会。目前网商自身监管和政府监管机制都不健全,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曾朝晖:不会。线下都没有得到遏制,线上更难。
张肇毅:难以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网购假货问题如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一朝阳产业很快就会日薄西山。
卫平:不会。近年来网购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超乎想象,网购业务进展神速,而相应的监督机制、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有待时日。
张演生:很难。希望执法力度不仅要加大,更要到位。
吴锋:会的。只要相关立法不断完善,执法到位。
张洪生:不会,政府多头管理,监管缺位,市场也有需求。
9、食品安全还会成为
全民焦虑吗?
(YES 7票)
程虹:会。因为这主要与人们的心理、社会舆论传播有关。
任贤全:会。政府监管不力和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某些黑心企业利欲熏心,造就短时间内还会成为全民焦虑。
曾朝晖:会。已经焦虑好多年了,现状不可能马上改变。
张肇毅:会。因为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两会”期间谈论的热点问题。势必再往后不仅是谈论“食品安全”本身及相关法律,而是执法问题。是否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卫平:未作答
张演生:会。希望出现的问题不要越来越多,听到心惊。
吴锋:此恨绵绵无绝期!
张洪生:会,短期内不会解决。
10、中国会出现引领世界
质量风气之先的产品吗?
程虹:会。互联网领域已经出现了。
任贤全:会。互联网时代中国13亿人口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曾朝晖:会。中国制造正从数量走向质量,从产品走向品牌。
张肇毅:未作答
卫平:未作答
张演生:歼20战机技术已完美无缺,它所秉持的“作战想定—性能需求—设计制造”不断迭代的研制方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和引领了隐形战斗机的一个发展方向。
吴锋:不会。时机未到。
张洪生:此问题不明确。如果是指生产类产品,不会出现。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页:
[1]